发布时间:2017-06-07来源:读特作者:翁惠娟 韩文嘉 林洲璐 李丽 李东明
1974年从化州县环城中学完成高中学业的陈出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阶段的学习积淀,并回到化州县河东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右二郑齐明) 事实证明那位监考老师的眼光十分准确,当年,郑齐明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
1978级考生李旦明:高考给了我公平竞争的机会
考试年份:1978年
考试地点:东莞
参加高考年龄:27岁
录取院校:中山大学
1951年出生的李旦明,直到27岁才考上大学。但他直言,在当年大学的班级里,他的年龄不算大。“当时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15岁,最大的35岁。我觉得年龄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高考了给了我们这些不同年龄、不同出身的人公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李旦明说。
17岁那年,就读初中一年级的李旦明被迫辍学,随后被分配到原东莞县(今东莞市)辖区内的乡村插队,突然的变故让他的读书梦戛然而止。在乡村插队的3年,生活条件不但艰苦,而且基本上“无书可读”。一本意外捡回来的高中语文肯本,李旦明翻得滚瓜烂熟。
幸运的是,李旦明当年会几门乐器,有一些文艺专长。凭借这些专长,他被安排到东莞县宣传队工作。这一环境的变化,使他继续阅读和学习成为可能。在宣传队工作的7年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艺术类作品。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很快被他完全收入“脑”中。纵然有着丰富的知识和不俗的能力,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李旦明曾一度认为自己想要进入大学学习,纯属痴人说梦。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李旦明眼里燃起了希望的光芒。“当时我数学和英语都不太好,高考前几个月,我就专门突击这两门。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的学习和专项突击让我脱颖而出。”李旦明说。
1978年,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后,李旦明学习依然十分刻苦,如饥似渴的吸收着新的、系统的知识。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涯,李旦明依然十分感慨,那时候不单单是他,他们班的同学学习都十分努力刻苦,大家都十分珍惜这个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
李旦明大二与同学的合照。(中间捧书的为李旦明)
回顾高考制度恢复走过的40年历程,李旦明感慨到,自己是当年高考的幸运者,但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这个制度给了他以及无数的年轻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高考一定程度上是残酷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能让寒门子弟与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我也希望现在那些赢得了这个机会的年轻人,能够珍惜自己的机遇,不要浪费大学的学习时间,把大学当做人生重要的跳板而去努力,而不是当做一个娱乐玩耍的休息站。”李先生说。
(文中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记者 翁惠娟 韩文嘉 林洲璐 李丽 李东明
编辑:林玟珊
上一篇今明两天 深圳市民可以免费骑摩拜单车下一篇深圳4天接28宗中暑报警 专家:出现中暑应隔离热源及时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