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缔结姊妹学校420所

发布时间:2017-06-30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姚卓文 李丽

提起深港教育交流,就不能不提2005年启动的“深港姊妹学校缔结计划”,至今两地已缔结姊妹学校420所,深圳市参加缔结的210所公、民办中小学校覆盖全市10个区,涉及中小学生50多万人。

原标题:

深港缔结姊妹学校420所

两地教育交流合作向深层次拓展

深圳新闻网讯 “深港牵手,我们共同的学校!港深相拥,绘就最美的校园图画!有你,我的簕杜鹃花更红!有你,我的紫荆花更艳!”最近,南油小学师生赴港参加香港浸信会吕明才小学35周年校庆,献上的一首诗歌《牵手》,将两校15年的友谊娓娓道来。

正如孩子们的歌所唱的,教育之花如今已开遍深港:开辟港籍学生在深就读通道、联袂建立两地姊妹学校、高校互访科研学术相长……被一一记录,铭刻成一段协同创新、交融发展的诗篇。

18800多名香港娃做了深圳学生

时光回到2001年7月,为了落实深圳市政协提案,解决在深圳置业港人的子女读书问题,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成立。经过16年的发展,这所学校从1个班16名学生到如今一至六年级1260人,学校集深港优势办学,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校长吴焰2003年来到学校,从一名普通老师到年级组长、副校长及校长,10多年来与学校一同成长。吴焰告诉记者,学校坚持以“两文三语”、课程双轨制为教学特色,充分发挥深港两地的教育优势,经过多次论证,学校选用的香港教材是朗文英语、繁体字的常识和中文阅读,其他的科目则使用内地教材,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数、英三门主科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能做到与深港两地有效接轨。

正因为办学成绩突出,早在2008年9月,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就成了内地第一所获得香港教育局官方派位的学校,真正做到了小升初的无缝对接。不仅如此,每年的毕业季,学校都会收到香港30多所初中的非官方报名表,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择校空间。

除了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在深圳,还有深圳东方香港人子弟学校以及9所开设“港籍学生班”的民办学校共接收港籍学生3800多人,这些学生小学毕业时均可直接申请参加香港“中学学位分派”计划。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在深港籍学生的就读途径正在不断拓宽,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深圳首次把港籍学生纳入深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籍学生可以和非深户籍学生一样申请参加积分入学。此外,全市还有240多所民办中小学校可招收港籍学生,在校港籍学生已有7500多人。港籍学生还可以就读深圳7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1所中外合作学校,此类学校在校港籍学生近1000人。

通过不断拓宽途径、丰富选择,深圳目前的中小学(中职)、幼儿园解决了18800多名港籍学生的就读问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特别是香港政府的点赞。

姊妹学校牵手遍开友谊之花

提起深港教育交流,就不能不提2005年启动的“深港姊妹学校缔结计划”,至今两地已缔结姊妹学校420所,深圳市参加缔结的210所公、民办中小学校覆盖全市10个区,涉及中小学生50多万人。姊妹学校间的交流已从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扩展到家庭和社区,为深港教育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交流基础。

龙岗中学和香港东华三院马振玉纪念中学自2010年12月缔结姊妹学校以来,交流互访活动不断,在师生情谊不断加深的同时,教育教学领域合作也逐层深入。龙岗中学的“舞龙、客家围、校庆活动”特色鲜明、马振玉纪念中学的“社团、自主管理、爱岗敬业”优势凸显,两校更以“笔友计划”、校庆、交流为契机,加深了两地学子对彼此城市的了解和热爱。

今年年初,我市建文外国语学校与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在香港举行缔结姊妹学校签约仪式。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港姊妹学校缔结工作的推动,开启了深港两地教育局建立长期稳定交流合作的里程碑,使两地的教育交流由原来的自发性、民间性和局部性为主的交流状态,转化为有计划的、政府推动的、全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向深层次拓展。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校长陈伟佳则希望,以两校缔结姊妹学校为契机,加强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港籍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更好地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12年来,深港姊妹学校合作实现了“两个延伸”:从原先管理层、教师、学生交流合作延伸到课程、活动、社会文化、家长及社区交流;从原先侧重学习港方教育教学经验延伸到输出深圳的教育理念,增强香港学生祖国归属感和认知感。来深交流的香港师生,通过亲身体验切实感受到了祖国特别是深圳的飞速发展。

高校合作发展创新驱动未来

2014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开学典礼,迎来了首届313名学生。作为深港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开办开启了深港合作办学的新篇章。

2013年,时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的徐扬生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负责这所新高校的筹建。徐扬生回忆,当时有意与港中大合作办学的地方有很多,之所以选择深圳,因为这里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仅经济上如此,教育上更是如此。深圳年轻人多且创新意识强,这座城市的特质让徐扬生坚信,“深圳是港中大在内地合作办学的不二选择”。如今,港中大(深圳)的国际化办学方式、学生书院制管理,包括评估制度、学分制度等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发展的一面镜子。

与此同时,作为深圳最早引入的一批高校,进驻西丽大学城的清华、北大等高校也见证了深港两地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2005年,在法国国家信息和自动化研究所(INRIA)做博士后研究员的袁春,受到大学导师钟玉琢教授的邀请,归国投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2006年11月21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在深成立。中心致力于媒体处理和研究开发,深港双方共同培养研究生、共享科研成果、互派师资,并不断推出师生交流活动,推动双方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得到首批“深港创新圈”项目深港两地的资助。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双方合作已走上正轨。

说起与香港教育交流合作,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朱跃生也深有感触。自1990年起,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新西兰、美国硅谷高科技及教育界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他,2005年来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担任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利用在香港从事科研的经验和人脉,一直致力于将深港两地以及海外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他希望借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推动深港两地科研人员合作发展,和谐互促,再创一个新的“硅谷”。(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李丽)

编辑:何畅

保存|打印

上一篇客船与油船在深圳大鹏湾“相撞”?具体是什么情况?下一篇深圳周末有阵雨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