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两米堤岸 打出一堆“钻石”

发布时间:2017-11-07来源:深圳晚报作者:李剑南

上周末,记者走访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来到“鹏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南澳新大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现场,听工程人员讲故事。

夕阳西下,鹏城河畔,两位工程人员在商量下一步的施工方案。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摄

工程人员将施工中挖出的坚硬岩石,形象地称为“钻石”。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摄

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李剑南) 上周末,记者走访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来到“鹏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南澳新大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现场,听工程人员讲故事。讲一根管道的得失成败,讲一条河流的苦辣酸甜,讲工作中的“脑筋急转弯”,讲未来的憧憬,虽然朦胧但喜悦滋生。他们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是可爱的人,因为他们,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为群众让出“两米堤岸”

鹏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停工了。项目工程师许恒涛说“该停”。

顺着河流,他指向百米开外的堤岸,较场尾的民宿、民居鳞次栉比,在河水中摇曳着倒影,“我们的方案正在进行调整,一旦通过,马上复工。”按照原规划,鹏城河紧邻较场尾的右岸,在现有堤岸基础上进行加固整治,作业面虽在红线以外,但距离岸边楼房不过3米左右,施工过程有可能给临岸居民楼造成影响。怎么办?改!许恒涛说,发现这个问题后,项目组立刻着手对方案进行调整,先后十余次到居民家拜访,实地勘测,不厌其烦地与周边群众进行沟通,“河流整治,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心,除了工程本身,想得更多些更远些,应该的。”调整后的方案,该段上百米河岸将由平台式改为向河流方向悬挑,“相当于让出来两米堤岸。”增加了设计、施工成本,但惠及十余户沿岸居民,在许恒涛的计算公式里:“值!”

最“怕”接电话

李海龙和杨明文是搭档。在“南澳新大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中,一个是项目工程师,一个是监理总工程师,两人共同点是:最“怕”接电话!

工程涉及9个自然村,管网长度19公里,上百个施工点围挡上,“留的电话不是我的就是他的。”李海龙说。管网入户,将彻底解决新大片区的雨污分流问题,保护环境,惠及片区内每户居民生活。但施工过程中占道、噪音等问题无法彻底避免。在居民区施工,尽量不用机器,用最“原始”的人力挖掘,完工一段、回填一段,充分尊重当地生活风俗。台风天停工,这对搭档反而最忙,台风来之前要加固,台风中要巡查,台风后电话响得最多,家里进水了,管道破裂了,有些和工程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你把电话都写在那儿了,(居民)顺手就打过来了。”打过来就得管。李海龙说:“我们哥俩都是党员。群众的事无小事,这个觉悟能没有吗!”

钻出来的石头

“我们管这叫‘钻石’。”李海龙指着脚边的石头一乐,“钻出来的石头。”

碧洲村是“南澳新大片区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涉及9个自然村中的一个,背靠七娘山,面朝大亚湾,美得像一首诗。但对于李海龙来说,依山傍水的美景和难度画等号。李海龙拍拍身旁直径一米的主管道,海边施工,管道内都是稀泥带涌沙,向山的方向,会遇到巨大的花岗岩。施工人员要在地下十余米深处,忍受高温高湿,蹲在管道中操作机器在岩石上打孔。一米直径的岩体,要打50至60个15厘米直径小孔,每个孔深40厘米,耗时1小时!

记者在碧洲村的工程现场,看到管网的施工图,密密麻麻的管线,遍布整个南澳新大片区地下,如同人体血管,默默完成整个片区日常生活的新陈代谢。类似这样的民生工程,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五年来竣工与正在施工的,达到200项!大鹏之美,何待言说,而在绿水青山之间,这些手中握着汗水与泥土,脚下践行着生态环保理念,心中盛满百姓福祉的建设者,他们的故事,闪耀着钻石的光芒。

编辑:黎阳

保存|打印

上一篇葵涌党工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下一篇大鹏新区城市建设局开展建筑燃气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培训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