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8来源:南方日报作者:凤飞伟
年接待游客人次剧增,生态环境质量却持续提升;6年全区累计淘汰转型近七成的低端企业,却做到经济发展逐年提升;深圳民生基础最为薄弱的城区,民生事业却实现跨越式发展,给居民带来了“没想到”的惊喜。

“美丽大鹏”建设成效显现,生态答卷亮丽、经济发展提速。 朱洪波 摄
年接待游客人次剧增,生态环境质量却持续提升;6年全区累计淘汰转型近七成的低端企业,却做到经济发展逐年提升;深圳民生基础最为薄弱的城区,民生事业却实现跨越式发展,给居民带来了“没想到”的惊喜。
这些发生在深圳大鹏新区的改变是如何实现的?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在新区成立之后的6年中,尤其通过近3年的“美丽大鹏”行动计划,该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保护中发展”“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的理念,开拓创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
●策划:杨涛
撰文:凤飞伟 廖少锴 冯仕泽
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发展长效机制
大鹏新区是深圳的生态基石,整个新区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上的土地达222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6%。
建区之后,游客量逐年递增,2017年超过千万人次。在这一背景下,大鹏新区如何保持甚至持续提升环境质量呢?
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提供的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近岸海域6个监测点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比例由建区时的50%提升至第100%;率先完成全部黑臭水体消除工作,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建区之初的90.2%提升到97.3%,pm2.5年均浓度由3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4微克/立方米,负氧离子日均含量1832个每立方厘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空气清新度均为全市最优。
大鹏新区生态文明综合指数从2014年的80.29分上升到2016年的86.46分,标志着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处于高位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城市GEP)核算显示,2016年新区城市GEP总量为2995.98亿元,人均GEP为212.63万元,单位面积GEP为9.92亿元/平方公里,分别较2014年增长1.3%、4.0%和1.2%。
这些成绩大鹏新区是如何做到的?
笔者注意到,建区以来,大鹏新区聚焦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建设,完成18个片区污水支管网建设,累计污水管网总长度达到240公里,污水处理率由建区前的不足10%提升至95%;25条河流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实施“河长制”管理,全面纳管459个排污口,提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建成2.1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廓,加快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
同时,新区还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海岸带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达标小区创建、尾气和扬尘等专项整治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大鹏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高标准,并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发展长效机制:成为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示范区创建任务倒逼生态建设,以国家级的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编制《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积极探索并编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国首个“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管理系统”已上线运行;试行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创新组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构建了对“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保护管理的执法机制等。
在保护中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夯实创新发展基石
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累计淘汰转型低端企业的184家,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65%,与此同时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逐年递增:预计今年GDP可达330亿元左右,按可比口径计算,较建区初期增长约35.0%,年均增长5.1%,且增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GDP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时期的2.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到建区后年均增长提高到5.1%,与全市的增速差距缩小至4.6个百分点。
大鹏新区这样的经济数据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前提下取得的,万元GDP水耗、电耗分别较建区初期下降28.5%、21%,充分体现了新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这是建区5年来新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积极成果。新区聚焦旅游、生物、海洋三大特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其中生物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落户新区的生物医学、生命健康及海洋生物等企业达84家,新增产值超5亿元。旅游产业全面发力,2017年接待游客预计达到1082.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2.9亿元,较建区之初分别增长106.8%和12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建区之初的27%提高至40.5%。
同时新区引进汇聚一批高端创新资源,这成为加速创新发展的基石:国家基因库(一期)、中国农科院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建成并投入运营;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纳入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行启动建设项目;全区市级以上创新载体达31个,是建区之初的近6倍;成功引进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团队、罗兹曼转化医学研究院等一流创新平台;与以色列最大的投资公司库克曼集团签署合作,发起设立生物医药类创新发展基金。
国际生物谷有望成为新区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包括坝光在内的9.51平方公里区域,成功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国际生物谷被纳入广东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核心创新平台,将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被纳入全市首批七大未来产业集聚区,85个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补短板增福祉▶▶加大投入,推动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真没想到我的小孩能在人大附中老师来教书的学校读书”“真没想到居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替我们看病”……笔者曾多次听到大鹏新区市民发出“没想到”的感叹。
这是对大鹏新区民生建设最好的嘉奖。大鹏新区历史欠账较多,新区成立后,民众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坚持发展成果居民共享的理念,加大投入,大胆创新,推动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
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7年新区九大类民生及公共安全支出累计达153.7亿元,年均增长81.8%,预计今年民生支出规模达到建区初期的4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末预计达到3.5万元,较建区初期增长48.8%,年均增长8.3%。特区一体化建设12项考核指标中,新区已有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覆盖率、万人八类刑事案件立案数3项指标达到并超过全市2020年目标。
近年来,大鹏新区在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领域亮点频现。在交通方面,累计新增道路里程约25.8公里、改造道路里程约14.3公里;次干道以上路网密度从成立之初的1.83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2.8公里/平方公里;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建区之初的75%提升至94%;建成50公里绿道。
教育方面,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及九年一贯部正式开学,结束了大鹏新区没有高中的历史;新区千人总体学位数从成立之初的100座提升至118座;与福田区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建设红岭教育集团大鹏校区、共建深圳市福鹏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
医疗方面,新区与市二医院合作组建了深圳市首个市、区两级共建医疗健康集团;新区千人病床数从成立之初的2.1张提升至2.9张;建成中医、康复等15个名医工作室;葵涌人民医院与马歇尔教授团队合作共建胃肠道疾病国际诊疗中心,南澳人民医院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康复医院展开项目合作,并与墨尔本大学共建墨尔本大学康复医学深圳研究基地。
文体方面,累计建成各类文体设施362个,总量达到576个,较建区之初增长了110%;新区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从成立之初的0.92平方米提升至2.74平方米。
此外,在生活设施方面,53个小区“燃气入户”项目进展顺利,燃气管网覆盖率由建区初期的12.6%提升至55.2%;人才保障住房建设顺利推进,共筹集建设房源17428套。
编辑:黎阳
上一篇大鹏新区全方位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下一篇不用出大鹏新区可办理工程招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