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筑梦 山海锦绣

发布时间:2018-01-02来源:深圳晚报作者:李剑南

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的强悍——新区建筑工务局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三分之一,更在于他们对这份事业高度的归属感,在于这份事业看似沉默,却始终在热爱者心中激荡着嘹亮的回响。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效果图) 项目包括场平工程、22条市政道路工程及江屋山郊野公园、环坝路等15个代建项目,项目匡算总投资约为49.79亿元,其中场平工程和22条市政道路工程22.33亿元,代建项目27.46亿元。

深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效果图) 项目为深圳市重点民生建设项目,总投资5.2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为一所60个班、3000个学位的全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为新区首所高级中学。

“坝光新村”西二标段施工现场。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摄

林城福是谦虚,也是大实话,“十一高”就是“师傅”于丹平带着他一起完成的。“十一高”是新区首所高级中学,也是深圳市重点民生建设项目,总投资5.2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该项目设计遵循生态环保理念,依山就势而建,工程采用大量绿色建筑技术和水土保持新技术,是新区首个市、区共建水土保持示范项目。

人才持续汇聚,是新区建筑工务局不断取得突破的底气所在。坝光安置区是贯穿新区建筑工务局五年历程的代表性项目,背后是高晓东、于丹平、李法民、许斌、门诗然的5人工程师团队,下沙安置区、东涌水库搬迁安置房建设工程则分别成为工程师李法民、段振亮团队和工程师宋仪力团队的代表作,而邓斌、张启豪团队建设的国家基因库市政配套工程,更是为这一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

“事都是人干起来的。”回首五年路,高俊合说,培养了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最宝贵的财富”。

是“队伍”就得能打仗。去年刚进人才公寓项目,林城福睡了三个月工棚,“不稀奇啊,师傅们也一样。”记者接触的几位工程师,来自天南海北,但共同点还是有的:第一,电话繁忙,基本聊上两句就得接一通电话;第二,工作时间普遍“自由”,用于会勇的话说,“散布在一天24小时。”于会勇家在市区,但只周末才回去。晚上九、十点钟接到工作电话是常事:“在不?”“在。”“来工地一趟。”

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的强悍——新区建筑工务局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三分之一,更在于他们对这份事业高度的归属感,在于这份事业看似沉默,却始终在热爱者心中激荡着嘹亮的回响。

于会勇客串了一天记者的司机,也该收工了。经过葵涌中心小学,正是放学的时候,车速放得很慢,于会勇侧过头,很仔细地观看,记者问他看什么,他说:“去年暑假,我把这里整体粉刷了一遍。你看,是不是像新的?!”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日前,到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采访,局长高俊合刚刚从下沙安置区慰问老党员归来,他说感觉很好,王母河有一条支流从新村的AB两区间穿过,河水很清澈,早已没有治理前的黑臭,“鱼很多。”

2011年12月30日,深圳市大鹏新区正式挂牌;2012年2月,春节刚过,大鹏新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成立,这是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的前身。

彼时,中心在大鹏街道办事处临时办公。相对于人员配置——两人,办公场所算是“阔绰”——三间办公室。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充满未知,一切也都充满可能性。工程师于会勇是第二年入职的,他用“创业”形容在大鹏的日子:“有一种开天辟地的自豪感!”

5年过去了,由大鹏新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而为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由三间办公室变成两层楼,由“二人转”壮大成如今超80人的专业团队,高俊合感慨,5年磨一剑。他总结,潜心磨砺的成果有三:建设了一批精品项目,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摸索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这个基础打好了,下一个五年,“只会更好!”

精品项目为“美丽大鹏”做注脚

车在大鹏半岛的山海间穿行。于会勇一打方向,拐上石葵路,记者眼前豁然出现一大片青白相间的楼宇群,在巍峨翠绿的丰树山映衬下颇显壮观。

这里是“坝光新村”,深圳目前最大的安置房工程,总投资21.6亿元人民币,66.6万平方米建面,4458套住宅。原坝光社区18个自然村的居民正分批整体入住,同时还包括上千套人才住房。

从某种意义上说,“坝光新村”就是不断发展中的“美丽大鹏“的一个缩影,原住民旧房换新屋,生活品质随着时代进步,新的建设者则在不断涌入,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着大鹏半岛这片古老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

这同样也是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5年发展的一个缩影。高俊合回忆:“5年前成立中心,我们接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坝光安置区。”对于人生,5年足以构成一个段落,对于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的城市建设者们,5年筑城筑梦,这是一个辉煌的节点,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5年里,坝光安置区、下沙安置区、较场尾综合整治、沙鱼涌旧村保护与开发、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九年一贯部)、溪涌等17个片区污水管网、国家基因库市政配套一期工程、新大临时旅游集散中心、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新马厂升级改造工程等80余项重大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56亿元。建成安置房4325套、67万平方米,新建或改造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11.2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200公里,新建改建道路13.4公里,建设公园、绿化提升78.6万平方米……

5年里,东涌水库安置房建设工程、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市十一高)、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等111项、总投资106亿元的重大工程相继启动,建设如火如荼。

5年里,大鹏新区实现着美丽的蝶变,而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征程中,新区建筑工务局始终冲锋在前。

在2017年的高交会上,大鹏新区重点展示了围绕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打造的全球生物产业圈,成为高交会上的一大亮点。2016年初,备受关注的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建设全面启动,包括道路、水务、公园等28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部分项目于2016年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2017年伊始,大鹏新区再集中启动30个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包括道路、水务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公园、人才住房等社会民生类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发展类项目。新区建筑工务局副局长许斌向记者介绍,“坝光施工一期场平工程一二号标段已完成70%以上,22条道路全面动工。”同时,对外交通新通道——鹏坝隧道双向已开建,公园绿地、房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全面铺开,正在规划建设的生物家园和绿岛综合体也初具规模……

随着大鹏新区“三岛一区”(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战略目标全方位推进,这片混合着厚重历史文化基因与创新发展动力的热土,正变得越来越美,也正变得越来越宜业宜居。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一项名为“鹏抟九天,5动未来”的展览也在大鹏新区如期举行,这是大鹏新区政府投资项目5周年成果的展示,也是新区一线建设者向党和人民的汇报,为新区发展历程留下一个力度十足的注脚,也为下一个5年的更上层楼写下开篇。

百分之百通过率的“秘密”

5年,200个项目,140亿元人民币总投资额,每天忙碌在新区各项目工地上的施工人员超两千人……无一例人员死亡事故、无一例施工质量问题,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一次通过率百分之百,十余项工程被评为省、市优质工程,文明工地,绿色建筑……秘密在哪里?在新区建筑工务局资料室,高俊合拍拍身旁的书架,数十本资料汇编占满两格,他说:制度!

张启豪每天都在和这些制度打交道。

张启豪是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的招标工程师,从当年业内知名的“沥青专家”,到如今的“招投标行家”,张启豪最大的感触是“现在的压力是复合型的。”设计要招标,施工要招标、监理要招标……每个环节都要熟悉。“熟悉”没那么简单,单是相关法律法规,“超过一千项”,而新区建筑工务局五年来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规章制度,“近百项”!

一项工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和不同的地质、气候打交道,也和方方面面的合作者打交道,不了解,工程只是个简单的概念,稍一接触,你会惊诧于其复杂的管控流程、精密的管理环节。智慧从实践中得来,完善的体制建设,必定契合自身工作规律。5年筑城,新区建筑工务局结合新区特点,创新性提出“三控三管一协调一保护”的工程建设管理理念,全面实施项目组管理,通过全方位、多举措的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确保了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探索出了一条科学、规范、高效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政府法规-制度和指南-项目管理手册”构筑起坚实的三级基础管理系统,“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结合“第四方监管模式”、“合同履约评价”,环环相扣,保证工程全程安全、有效运转,而理解了“全过程贯彻保护优先理念”,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高俊合看到“鱼很多”时,那份由衷的喜悦。

局里新来的年轻人

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创业的热情,深植于深圳的每一寸土地,创业的奇迹,在深圳不断升级的发展历程中,天天上演。在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在记者接触的这些建设者身上,创业,同样是一块鲜明的精神胎记。

林城福晒得黝黑,但眉目间仍有稚气。1992年出生的他,2016年硕士毕业,如今已是投资额超4亿元人民币的坝光国际人才公寓项目工程师。在此之前,他参与的深圳第十一高级中学,同样是新区大手笔,投资额超5亿元人民币。“一年跨入10亿级啊!”记者跟他开玩笑。“都是师傅在带我。”林城福脸上泛红,“师傅”们在旁边看着他直乐。

采访侧记

城·市·的·刻·度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非虚构写作名著《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第二章名为“大桥”,记者盖伊·特立斯描述一位修桥工看望他曾参与建造的大桥:“当他一下子想起昔日桥上的一切时,他会在一小段时间里有一种眩晕的感觉,他会记起一直铭刻在心的大桥上的各种场景和声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项工程,从立项到施工,从完工到交付,再到长期服务于社会,岁月在其中流淌,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在持久地互动,而所有这一切,成为个人永难磨灭的记忆,也成为一座城市不断成长的刻度。在采访大鹏新区建筑工务局的过程中,记者听到了很多故事,采摘一二以飨读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来喝一杯茶呀!”

林勇华最惬意的事情是下班后兜到较场尾,在沙滩上走一走,海水漫过脚背,再退去,“啥烦恼都没啦。”当年打过交道的居民和民宿老板见到他会热情招呼:“林工,来啦,来喝一杯茶呀。”与一般游客不同,林勇华说:“这里是我带着弟兄修的。”

2013年,大鹏新区相关领导去了趟鼓浪屿,在实地调研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后,下定决心,较场尾要看齐,甚至超越。当时的较场尾,仍然是“城中村”式的原始发展模式,海景无敌,但生活污水直排,游客下不了海;民宿群初具规模,然而街巷里管线纵横,抬头就能看到乱拉乱搭的电线。

2014年3月,较场尾综合整治工程正式上马。

那时候,走在沙滩上的项目工程师林勇华可感觉不到什么诗情画意。雨污分流、河道疏浚、管网铺设、道路改造、景观设计……千头万绪,最头疼的还是居民有意见,“你在人家门口挖路,肯定对你不满意啦。”追进度、协调各方尤其是居民意见,林勇华哪里顾得上去感受海水的温度。

时间,对于工程人员来说,如刀锋般锐利,“每天都得核进度。”2014年9月,为了国庆长假期间能给游客尽量好的观感,“较场尾主路10月1日天亮前必须完工!”9月30日是关门时间,“从局长到我,都在现场盯了通宵。”那一次,汕头人林勇华第一次在国庆节的清晨,看到了海上日出。

那一年,对于林勇华和他的弟兄们来说,有太多闪亮的时刻值得回味。12月的较场尾海风已冷,但是新年来临前,广场的灯亮了。灯亮了,意味着所有管线入地,“心里暖暖的。”建筑工程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群体,他们更善于交流的,是图纸、管道、钢筋、水泥……但是当林勇华回忆那一刻的“暖”,记者分明看到他眼睛里有光芒飞扬。

“为古树让条道吧!”

石雷手头负责的项目,占整个坝光启动区工程量的三分之一。采访石雷,记者最大的感慨是,坝光的建设速度真快,手头的资料要更新了。

目前,坝光施工一期场平工程的一二号标段已完成70%以上,四横八纵的22条道路全面动工,其中,一期12条道路中有8条已经进行到路面结构层……石雷说,能加入坝光工程建设,“骄傲!自豪!”但高关注度带来的也是巨大的压力,“工期、质量、安全,我们给自己的要求是每一项都要打一百分!”石雷从事建筑行业已10年,他最大的感触是,深圳的建设在不断提速、不断创新,而对于文明施工与绿色环保的要求也随之不断进步。事实上,这已成为新区建设者在工作中本能的思维模式,“环保不过关,工程怎么能算过关!”石雷和他的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项目范围内散布着不少古树名木,“两三百年树龄的大榕树,刚好在道路路线上。”怎么办?“为古树让条道吧!”石雷协调各方,对道路设计进行修改,“我们把路分岔了,从古树两边绕过去。”石磊邀请记者,“路修好了你来看。”百年古木荫蔽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的路,应该是很美的吧?

“看见牌子没?”

坝光安置区西二标段项目工程师门诗然的儿子才一岁半,但他已想象着未来的某一天,领着孩子回到坝光新村转转,“看见牌子没?老爸盖的楼!”

按照建设行业新规,一项民生工程完工,要勒石铭记,是为“工程竣工标志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人、工程师、监理……一个都不能少,责任终身制!

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荣誉终身制。

站在坝光新村16栋33层楼顶,门诗然很有指点江山的豪情,“看看看看,你就说,美不美!”远处白云从山间缓缓飘过,头顶,百余米高的塔吊正运输巨大的成捆钢材,在天空的背景下,钢材显得很纤细。

从楼顶“观光”下来,回到门诗然的工棚,这里变得热闹起来,七八只茶盏摆开,水壶里水正沸腾。坝光社区的居民代表张福顺来核进度了。

发现记者在场,张福顺笑起来,“我和他(门诗然)很熟的了,所以一点不客气。其实他们真是踏实负责,房子修得好,这里的环境,村民们都很满意。”

坝光新村西二标段楼高普遍在32层至33层,但是在楼群旁的一处高坡上,却有一片正在施工的平层建筑。“祠堂。”门诗然告诉记者。

不是一所,而是16所。坝光社区16个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门诗然仔细地和现场监理核对,“这块要尽快平整了……”门诗然对记者说:“社区居民重视的,我们就得加倍重视。”

建筑是钢性的冰冷的,但建筑同样也可以有温度,人的温度。看着仍被脚手架覆盖的祠堂,记者似乎看到了未来这里缭绕的人间烟火。代代相传的记忆在“新村”里庚续,这是看得见的乡愁。

编辑:黎阳

保存|打印

上一篇禁毒宣传有“新招式”:大鹏新区五十家民宿齐为禁毒代言!下一篇“鹏马”五年倡导生态和健康理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