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鱼岭上“望”非遗 200年捕鱼习俗亟待抢救

发布时间:2018-04-18来源:深圳新闻网作者:黎阳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都可以分配给这个坐落于大鹏湾畔的海滨小村:精致、古朴、恬静、舒适、宁谧……。但对年近七旬的邱月明老人来说,“望鱼岭”才是官湖村所有元素的集合和象征。

官湖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海

深圳新闻网4月18日讯(记者 黎阳 通讯员 张俊聪 袁家骅)走进官湖才知道,大鹏半岛有一半的风情,都蕴藏在这个小村落里。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都可以分配给这个坐落于大鹏湾畔的海滨小村:精致、古朴、舒适、宁谧……。但对年近七旬的邱月明老人来说,“望鱼岭”才是官湖村所有元素的集合和象征。

官湖村:200年前迁移而来 半渔半农为生

“在深圳东部的大鹏海湾,有一个名叫官湖的小渔村,三面环山,一面靠海,一年四季,泉水叮咚,树木葱茏,山花盛开,蜂飞蝶舞。村子南面那片辽阔的大海,潮起潮落,海风阵阵,鱼儿浅游,海鸥飞翔。”在本土作家袁家骅的笔下,官湖是个纯净秀美的地方,也是深圳“最后一块净土”。

传说200多年前,官湖人的祖辈由各地迁至官湖。由于官湖山地贫瘠,农作物歉收,一年到头也收获不了几粒粮食,村民的生活来源只有靠打鱼。

“我们主要是王、邱、余、郑、曾五大姓氏迁徙到此地,大家在此安居乐业。农忙时,男女老少一起种田耕地;农闲时,男的下海捕捞,女的上山砍柴。”据邱月明老人介绍,官湖人世代过着半农半渔的生活,并一直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

邱月明为我们重现当年捕鱼时的“帽语”

“望鱼岭”成历史 古老捕鱼习俗濒临失传

据了解,以前官湖没有大船,单靠个人捕鱼实在势单力薄。由于长期与大海打交道,官湖渔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办法:他们组成了联合捕鱼队。

捕鱼队的老艄公奋力摇橹撑船,负责撒网的渔民半俯在船上张网而待,一位捕鱼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站在海边一座山的山顶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海面。每当成群结队的鱼出现时,立在山顶的老渔民就大吼一声“鱼来了!”。老艄公和渔夫立即做好了准备。此时,涌动的鱼群从圆洲仔向“三姊妹石”方向疾速而来。老渔民立即拿起手上的草帽开始打“帽语”,这些“帽语”只有同伴才能够看得懂。海面上的老艄公看到“帽语”后,就会指挥渔夫向鱼群集中的海域靠拢撒网捕鱼。

虽然已经不能亲身经历望鱼岭捕鱼节的盛况,但年近七旬的邱月明老人仍然坚持登上望鱼岭为我们竭尽全力地重现当年老渔民指挥撒网时的情境:“东边,三姊妹石,3个人,快快!”邱月明说,老渔民站在“望鱼岭”就可以看到鱼群从哪个方向过来,然后指挥渔民撒网捕捞。

“我两三岁时就亲历过官湖村的捕鱼节,我们村最有经验的老渔民就站在这里指挥渔民们撒网捕鱼,那场面又紧张又壮观!”

如今,这一延续了两百多年的习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已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站在“望鱼岭”上,邱月明坚定地说:“我想让这种古老的捕鱼习俗传承下去。”

邱月明希望古老的捕鱼习俗能传承下去

推动区级非遗申报工作 打造“党建+旅游”特色品牌

让望鱼岭捕鱼习俗传承下去不仅是邱月明老人的心愿,也是所有官湖人的心愿。

为挖掘、整理和传承官湖捕鱼节这一民俗文化,填补新区渔民文化空白,官湖社区党委积极推动望鱼岭捕鱼习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这也是官湖社区积极探索官湖党建新模式,全力打造官湖社区“党建+旅游”特色品牌,落实“党建+旅游”项目的重要举措。

在新区文体旅游局、葵涌办事处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官湖望鱼岭捕鱼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17年11月迈上了申报之路。

2017年9月1日,广东省非遗产专家、深圳市非遗产协会领导、葵涌办事处领导、葵涌公共事业服务中心领导、新区非遗产促进会领导等一行二十多人组成的官湖望鱼岭捕鱼习俗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考察团来官湖考察。省市专家对该项目做出了高度评价,并作出了价值评估。2018年4月10日,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席、新区非遗促进会会长、深圳市申遗专家、大鹏古城博物馆领导、葵涌办事处有关领导来官湖指导望鱼岭捕鱼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对申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下一步,官湖社区党委和大鹏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要共同完善申报书,并搜集官湖村村貌、望鱼岭、三姊妹石、传承人等代表性图片。并根据传承人的回忆,勾画捕鱼用的舢板草图,准备捕鱼用的舢板、渔网等工具。

 

编辑:黎阳

保存|打印

上一篇大鹏新区开展新一轮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下一篇大鹏新区提前入手整治旅游场所消防安全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