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30来源:深圳新闻网作者:欧淑清
一支由54人、8辆特种消防车组成的攻坚集训队,在17分钟内出色完成12项任务。演练顺利完成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掌声、竖起了大拇指,给这支训练有素、高水平的队伍点赞。
交通事故综合处置项目演练现场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欧淑清 通讯员 陈志平)日前,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在广西南宁举办,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消防代表团参加。此次研讨聚焦地下建筑及地铁火灾扑救、危化品火灾事故处置等应急救援科目,专题开展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实地考察和联合演练。
其中,深圳消防代表中国向参会代表团演示了交通事故综合处置项目。一支由54人、8辆特种消防车组成的攻坚集训队,在17分钟内出色完成12项任务,侦查危险源、疏散救人、稀释掩护、生命支持等多项任务有序进行。演练顺利完成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掌声、竖起了大拇指,给这支训练有素、高水平的队伍点赞。
在这支54人组成的队伍中,就有16人来自深圳市消防支队大亚湾特勤大队,带队指挥的也是该大队的中队长彭长剑。从接到任务到完美登场,这中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八一建军节来临前夕,记者走进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市消防支队大亚湾特勤一中队,为你揭秘消防官兵的“台下十年功”。
消防员训练有素的开展警戒、侦检、稀释和输转
盛夏“魔鬼月”,泡在汗水里的集训
当看到其他国家代表的大拇指时,在过去30多个日夜里经历的所有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地涌上了参与队员和工作人员的心头,化成激动、喜悦的泪花。
大亚湾特勤一中队中队长彭长剑告诉记者:“这次应急救援研讨班有来自东盟地区论坛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作为代表深圳、广东展示中国消防官兵国际形象的队伍,我们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
首先是在演练队员的选拔上。深圳市公安消防支队大亚湾特勤大队一中队和二中队通过全员岗位大练兵,大队从全体队员中初选出20名队员,进入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集训。“封闭集训期,也是进一步考核、筛选期,最终确定了16名正式上场的队员。”彭长剑说。这16名人选中,既有参加过危化品救援相关演练的队员,也有刚入职不久,经过了严格考核、选拔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较好的消防员。补充新鲜血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训练更多的骨干队员。
6月酷暑,闷热难耐,即将参加交通事故综合处置项目演练的消防官兵们顶着烈日,接受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魔鬼训练”。除了常规的背负重达数十斤的装备要进行长跑训练体力外,由于本次演练项目有危化品的泄露,为保护队员免遭化学危险品或腐蚀性物资的侵害,身着危化品防护服的队员就必须冲锋在前。
“防化服功能大,对队员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也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彭长剑告诉记者,由于防护服的特殊性,穿上之后全身负重达二三十斤,而且身体处于密不透风的状态,就连一点水都无法排出。每天训练基本都是30多度的高温天气,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从防化服里都能倒出半桶汗水,甚至有时候还不得不往衣服里面塞冰块,即使增加了负重,但是为了降温,这点重量就显得“轻若鸿毛”了。
“训练完脱了衣服,摊在地上,起码要半个小时才能缓过神来。”其中一名参与演练的队员说道,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能够脱了衣服和鞋子,干爽的躺在床上,啥也不想。
精兵要有强将带。为提升救援技术及能力,集训队还邀请了香港消防处公路救援专队、核化专队专家、比亚迪汽车工作公司新能源车辆设计专家、荷兰救援科技公司交通事故救援专家等部门来队进行交流、指导、培训,从理论到实践操作,进行论证,不断完善演练的操作程序、处置方法,提升全体参训队员的理论功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进一个月的集训中,队员们拆掉了十几台报废车。
一个月的封闭集训下来,每天高强度、高负荷的“魔鬼”训练,有的过敏了、有的病倒了、受伤了,但大家轻伤不下火线,没有一个退缩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在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中展现消防官兵的“最美形象”,为中国、为广东、为深圳消防形象增添光彩。
参与演练的队员,全身密不透风
45分钟变17分钟!克服困难“完美登场”
经过一个月的封闭集训,7月6日12:00,集训队一行出发前往广西南宁,马不停蹄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在7月7日的凌晨05:00到达,仅仅在车上原地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后,就马上投入现场实地演练中。
“到了现场才知道,实际情况跟我们集训时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得不立即进行调整。”作为此次带队的彭长剑说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演练时间的调整,按照预期的演练,整个过程下来需要的时间是45分钟,但现场留给队员们的只有17分钟,救援演练的步骤却是一步不能少!
“大到消防装备放在哪里,小到每个人的走路轨迹,我们都要进行多次演练、设计,力求在最短时间做好每一步。”彭长剑表示,他们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案,将演练项目分解成若干的小步骤、小动作,明确每个人的既定动作,并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又快又准”的效果。由于要配合整个大场的演练,他们必须时刻待命,只能“抽空”进行自己项目的演练。几十斤的装备和特殊服装,一穿就是一整天,即使休息也只能在两辆消防车的阴影下“正坐”休息。“因为是国际性的演练,别国都在看着,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给祖国丢脸。”一名消防队员憨笑回忆说,每天训练下来,累到在等电梯的间隙都能站立睡着。
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消防队员们的汗水付出,终得到掌声。项目演练场上,危化品运输货车侧翻,危险化学品(乙酸乙酯)部分散落至路面,未知是否泄漏;小轿车驾驶室内1人被困,头部与颈部受伤无法动弹,大客车车内有多人被困,需要转移……
“接警”后,消防队员迅速到场,进行初期管控,随后进行侦检和辨识危险源。“由于不能确定现场是否有危险,我们先派出了防爆机器人和无人机侦查。”彭长剑说到,排除现场有爆炸危险后,按照“救人第一”的原则,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解救大客车被困人员。
此外,还要对新能源车上被困人员进行安抚,稳定情绪,为破拆救援做准备。为了让新能源车上被困人员保持清醒的意识,需要有一名消防队员时刻与被困人员不断交谈、转移注意力。而担任这个角色的是一名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因为适应能力强和能吃苦而被选入了集训队。“大哥等我们把这些车体碎片移开,您就能出去了,您的朋友们都在车外等您。您别紧张,我们来帮您。”往那一趴就是6分钟,可能对于我们来说,6分钟很短暂,但对于处于痛苦及危险中的人来说,一分钟都是“度日如年”,而他的任务就是要让被困人员在这6分钟保持稳定,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灾情评估、稀释掩护、转运伤员……凭借队员们的出色表现,深圳消防官兵成功处置了这起综合交通事故并将被困人员安全救出。
“我们首先要把这起交通事故处置、救援好,但也要让外界了解每个动作的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展现我们深圳消防员的高科技、高素质。”除了上场演练队员外,还有很多默默付出的后勤保障人员,其中一个就是解说员和翻译员。由于本次是一次国际性的研讨班,翻译员就更为重要,针对演练中的每个规定动作、专有名词都必须熟练在心、能脱口而出。为此,几个通宵的查阅资料,对解说词“再三解剖”,再加上现场的临危不惧,才让当天队员们的发挥让现场的人都熟知。
“每一次演练都是一次实战,每一次演练都要求零失误,因为失误一次就代表着任务失败,我们要通过演练来保证自身安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大亚湾特勤大队一中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参与国际性的研讨演练,也学习了他国先进技术和优秀经验,为以后不断提升自身救援能力奠定基础。
编辑:欧淑清
上一篇愿作领头雁 共画同心圆,专访大鹏办事处工商联主席李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