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针都哭闹? 4招让宝宝不再害怕打疫苗

发布时间:2018-09-13来源:大鹏新区公卫中心作者:

打疫苗,是每个宝宝必须经历的事情。每次去社康都像进了“杀猪场”一般,此起彼伏的宝宝哭闹、尖叫声不绝于耳。

然而,打针就医就真的只能依靠对抗?孩子就真的不可能配合吗?

1.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医生打针不是用来吓唬孩子的“法宝”

“不听话?再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再不好好吃饭就生病要去医院打针了!”这是两句经常被用来吓唬孩子,让孩子听话的“法宝”,甚至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了。

然而,如果孩子经常被如此强化,可能会认为警察就是来抓孩子的,那真有一天孩子遇见坏人,看见警察就跑而不是求助,要怎么办?同理,孩子也会因为看见医院、医生而感到恐惧。

因此第一个克服就医恐惧的建议,是在就医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当给宝宝树立正确的医生形象。要经常对娃说,医生是来帮助我们的,生病了就要找医生帮忙。

2.事先诚恳告知,未知和突然袭击才是最大的恐怖

在陪娃等候打疫苗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类突然袭击的打疫苗方式。比如一直高兴地哄宝宝玩,然后带去猛地扎一针,甚至有的家长会趁宝宝睡着的时候,先打了针再说。从配合就医效果来说,突然袭击似乎可以大大提升打疫苗成功率,怎么样都会哭闹,反正先打上针事后再安抚。

但这种突然袭击方式,第一次或许有效,但在随后的就医经历中会越来越困难。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忽然疼一下,或者前一秒还高高兴兴,忽然吓一跳,所受的惊吓岂不是比疼一下本身更加恐怖?

因此,每一次就医前和就医过程中,都应该事先告知孩子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特别是可能产生的疼痛,一定要在打针前跟宝宝耐心讲明,接下来会打针、会疼,但这都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宝宝会害怕、会反抗,但可以继续讲解,温柔而坚定。

事先告知是对宝宝的尊重,家长愿意花时间,事先告知并劝导安抚,这必定好过蒙骗过关造成宝宝对我的失望甚至不信任。疼痛在所难免,事先告知可以让宝宝有个心理准备,也让宝宝对下次就医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了适当的预判。

3.全程科普解释,让每一次疼痛和抗拒都被理解

当打针结束后,宝宝必然会因为疼痛而哭闹失控。这个时候,有很多家长会说不疼不疼,有什么疼的,或者你看谁谁谁就没哭,你还哭,更有甚者讽刺、威胁勒令宝宝停止情绪宣泄。

每一次疼痛和抗拒都应该被充分理解,更可以成为学习管理情绪的大好时机。

每次娃打针后哭泣时,家长们可以首先共情,认可疼痛难忍,然后为情绪和状态贴标签,从不试图强制停止。

4.坚持礼貌程序,每一次就医都是职业启蒙的良机

每次的就医过程,都坚持引导礼貌程序,比如见面和医生说你好,你能不能帮我看病,治疗结束后说谢谢。

当然,注重就医的礼貌程序,但也应该不强迫、不勉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谢谢,那么家长可以自己以身作则进行示范。这不光是为了克服就医恐惧,也是对医生工作起码的尊重。

就医是场长远战,我们和医生的关系其实是亲密合作的战友。因此,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不光是一种不恐惧的就医态度,更应该是尊重医生、配合治疗的科学理念。

出处:疫苗小豆苗

编辑:欧淑清

保存|打印

上一篇2017年深圳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核心信息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