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

发布时间:2018-09-13来源:大鹏新区公卫中心作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1.病原体:20多种(型)人肠道病毒,目前以EV71和CoxA16为主。

2.传染源: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接触传播(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

4.易感人群:全人群均可发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

5.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9-10月为发病高峰。

6.临床症状:常见的有发烧,手掌、脚板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家长很容易发现。

7.重症判断: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病情进展迅速,如何能做到早期发现宝宝是否重症?省疾控专家建议:第一招:“两摸”,一是摸宝宝额头是否发高烧,二是摸四肢皮肤是否冰冷;第二招:“两看”,一是看宝宝是否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二是看宝宝肢体是否抖动、无力和惊跳等。

二、如何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

EV71型病毒的特点是,相比其他型别,它更容易导致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省疾控专家建议6月半龄的易感儿童开始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为1个月,越早接种越早发挥保护作用。

目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属“二类疫苗”,有意愿接种者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到辖区的预防接种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种。

三、托幼儿童家长须知:

1.家长要给小朋友勤洗手,并教育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不要让小朋友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小朋友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室内外游乐场、医疗机构等;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特别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幼儿接触;

5.去幼儿园前先洗手,并积极配合园医的晨间检查,迟入园的小朋友必须到医务室检查;

6.小朋友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报告老师并送到医疗机构就诊,并暂停入园;

7.经医疗机构诊断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包括流行季节的急性咽峡炎、扁桃腺炎等)的小朋友,居家隔离治疗,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8.小朋友康复后,请在园医复核后方可入园。

9.散发病儿请在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期间不外出);达到一定规模时,园方可要求停课。

四、散居儿童家长须知:

1.有条件者可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

2.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宝宝洗手;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3.宝宝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宝宝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

5.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如家具、玩具等;

6.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室内外游乐场、医疗机构等;

7.避免宝宝与有手足口病疑似病症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

8.宝宝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9.居家治疗的患病宝宝避免与其他宝宝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宝宝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宝宝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10.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宝宝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期间不外出)。

出处: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欧淑清

保存|打印

上一篇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