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病原体的自然宿主为黑线姬鼠与褐家鼠。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姬鼠传播者以11月-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为3-5月高峰。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4~46天,平均2周。起病急,有发热(38~40℃)、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醉酒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特征。出血热会对患者全身小血管造成广泛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脑膜炎、肺水肿。
三、人是怎么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
1.接触感染
被带毒的老鼠咬伤或通过接触含有病毒老鼠的尿液、粪便、食物等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而使人感染病毒。
2.呼吸道传播
鼠排泄物进入空气中与尘埃形成气溶胶,人因吸入而感染。
3.消化道感染
人因为吃到了受感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而受到感染。
4.虫媒传播
经由革螨作为媒介感染人。
5.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出血热可经宫内或分娩时传播。
四、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性传染病。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做好个人防护,可显著降低发病率。防治关键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灭鼠、防鼠,搞好环境卫生。
2、注意食品卫生: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饮用罐装饮料时注意擦净罐口或使用吸管饮用;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摆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将食物污染;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3、如被老鼠咬伤,立即用20%的肥皂水和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洗净伤口,有条件的可再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并尽快到正规医院进一步处理伤口,遵医嘱接种疫苗。
4、及时就诊:近期被老鼠咬伤、接触过鼠污染物者,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综合医院诊治,不要盲目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