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高考过后的这个“空档期”,预防艾滋病这根弦要绷紧

青年学生是防治艾滋病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2010年至2020年,全国15-24岁青少年艾滋病病例共128646例。近年来,我国每年在15-24岁青年学生中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约3000例,平均每天报告8名学生艾滋病病例,尤其需要谨慎“19岁”现象!高考后的孩子十八、九岁,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甚至偷尝“禁果”,感染艾滋病毒的案例不少。以深圳为例,截至2021年10月31日,当年已报告了29例学生病例,均为男性,经性途径感染,其中超过1/3(10人)报病年龄为19周岁。“19岁现象”值得注意!

据有关调查发现,青年学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很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是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根本原因。

青年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足,也容易存在侥幸心理。

青年学生要学习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好自己!

1、艾滋病是一种目前暂不可治愈(可控制)的严重传染病。

2、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是我国目前受艾滋病危害最严重的人群。

3、通过外表不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4、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一旦暴露,及时使用阻断药。

5、感染其他性病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6、使用新型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粉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7、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有高危行为史,要主动去检测,别让生命止于侥幸。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8、故意传播艾滋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家长们应该多关注、多关心孩子的生活,留心观察,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1.家长带头学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与孩子一起讨论艾滋病知识、择友注意事项,安全性行为等知识。

2.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和社交圈。

3.提醒孩子,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人,同性还是异性,都应该避免在私密的空间与他们长时间独处。

4.多听少说,做孩子喜欢的家长,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5.根据孩子年龄,逐步教给孩子安全套方面的科学知识。

6.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很重要,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暑假生活,避免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本文内容来源于《深圳红丝带》)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