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别揉眼睛了,小心“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导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此外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多见于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临床特点:

潜伏期:接触传染源后2-48小时内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

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表现为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出血。重者出血融合弥漫,可遍及全部球结膜呈鲜红色。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治疗: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一般无后遗症。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病期隔离与休息有利于康复。

传播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

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染。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①直接接触病人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

②与患者握手、拥抱等身体上的接触;

③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如毛巾、穿过的衣服、脸盆,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各种工具等;

④接触被污染的水,如池塘水、游泳池水等;

⑤接触患者用过的眼药水等。

防控要点:

个人及家庭防控要点:日常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是防控的关键,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不揉眼、不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如眼睛出现不适症状,不去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并尽量不与家人接触。

学校及托幼机构防控要点: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和及时清洁消毒是防控的关键。具体要点如下:

做好症状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及时报告疾控中心。

做好病例管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需隔离至发病后7天且症状消失,经园/校医查验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清洁、消毒及通风:各种场所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卫生清洁,保持宿舍及班级空气流通;环境物品、生活用品及玩具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疫情流行期间可增加消毒频次。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学校教职工及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洗手习惯,不混用毛巾、水杯、不揉眼睛等良好卫生习惯。同时需加强家长的健康宣教,告知家长疫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降低感染几率,如果孩子在家发病须及时报告给学校班主任,不得瞒报,并主动停课隔离,不得带病上课,隔离期满方可复课。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