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认识猴痘,预防猴痘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1958年首次在猴子中发现该病毒,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猴痘病毒,为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

二、2022年以来是如何传播的?

2021年以前猴痘疫情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传播。

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部分病例无全身症状,皮疹仅限于生殖器、肛门直肠黏膜部位,死亡病例主要为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2022年以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病例的病死率约为0.1%。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四、临床表现有哪些?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2、传染期: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3、早期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4、皮疹和黏膜疹: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5、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五、哪些是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六、需要集中隔离吗?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

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

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暴露风险评估结果,疾控机构负责及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密切接触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居家隔离期限为最后密切接触之日起21天。

七、如何预防?

不要与有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接触地方性流行区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及其可能污染物,加强个人手部卫生等。使用安全套不能完全预防感染猴痘病毒。

八、出入境人员注意事项?

1.出境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避免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2.避免与猴痘病毒感染者接触、共用物品等行为,避免或减少高危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留意性伴健康状况,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4.做好健康监测,若与可疑动物或猴痘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及时告知接诊医生流行病学史。

5.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 痂皮、土壤和衣被等物表可生存数月;猴痘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分钟或60 ℃ 10分钟即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

九、猴痘是否会发生广泛传播?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目前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十、感染猴痘 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其中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止痛退热、皮疹管理和营养支持等。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可以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时主动向医务人员报告自己的症状,采样后进行检测。

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者的预后主要与感染的病毒株、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因素相关。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