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凉皮、米粉、凉拌木耳是夏季最受欢迎的解暑美食之一,但这美食里,很可能藏着要命的物质:米酵菌酸。米酵菌酸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中毒后死亡率超50%,中毒事件几乎年年发生。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米酵菌这个神秘物质吧!
一、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其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都可能含有这种毒素。高毒性,耐热,煮沸和高压都无法破坏其毒性,因此不论制成何种食品、采用何种日常烹调方法都不能“祛毒”,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目前无特效药可解,通常只能通过血液透析来稀释毒素。
二、常见米酵菌酸中毒食物有哪些?
1、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
2、变质银耳、过久泡发的黑木耳。
3、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在南方地区,由于环境湿度大、气温高,更是给米酵酸菌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米酵菌酸中毒症状有哪些?
米酵菌酸中毒的临床症状多为胃肠道刺激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少数出现腹泻,严重者可能出现肝、脑、肾等相应靶器官病变表现。如肝型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肝性脑病,脑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昏迷。肾型主要表现为肾衰竭、血尿、少尿、无尿。
注意:米酵菌酸中毒后,必须迅速就医。吃了同样食物的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应一律送医院检查。
四、如何远离米酵菌酸中毒?
(1)家庭和小作坊尽量不要制作或销售酵米面类食品。消费者在选购食材时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感官性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只有通过良好的卫生操作规范和饮食习惯才能杜绝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3)一旦发生中毒,应立即催吐自救,并尽快到医院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