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智创未来,大鹏新区聚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大鹏新区以创新为引擎、以产业为基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起“科技引领、链群集聚、生态赋能、政企协同”的海洋经济创新生态体系。

大鹏新区“向海图强新篇章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11日讯(记者 周维朕)近年来,大鹏新区以创新为引擎、以产业为基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起“科技引领、链群集聚、生态赋能、政企协同”的海洋经济创新生态体系。一批海洋科技、海洋生物企业在这里破浪前行,书写着“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科技赋能,激活海洋产业“创新基因”

近日,深圳市苇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可塞进背包的水下机器人,在大鹏半岛应急产品测试基地完成极限巨浪测试。这款仅背包大小的救援设备,凭借15秒定速巡航和6.5公斤强劲推力直抵深水区,实现“零体力”智能救援,颠覆传统水域救援模式。

作为大鹏新区重点引进的“水上大疆”,苇渡智能总部2024年正式落户后,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研发,为海洋智能装备领域注入新动能。目前,企业正与大鹏半岛应急产品测试基地合作,探索“科教研产”深度融合模式,未来双方将围绕水下机器人技术深化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产业化落地。

水下机器人

链式布局,构筑产业集群“生态雨林”

大鹏新区大力实施“向海发展”行动,建成海洋生物产业园等海洋及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南方海洋科学城坝光核心区”纳入市级海洋发展重点区域。从“单点突破”到“链群共进”,大鹏新区正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强磁场。安华海洋智能装备(深圳)有限公司自2022年落户以来,专注于国产海洋智能装备和“泛水域”智慧服务两大业务板块,依托与南方科技大学共建的智能机器人与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突破多项国产化技术瓶颈。接下来,安华海洋携手比克公司拟在大鹏新区合作打造海洋装备产业园(含新能源海洋场景领域),引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生态筑基,培育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

深圳市朗诚海洋科技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为海洋环境监测及运维服务,工业水质智能检测等。目前在大鹏新区有20余人的服务运营团队,在新区企业服务部门的协调下,成功租赁物业面积2000余平方米。

朗诚科技制造与工程中心

该公司的深圳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技术基于先进海洋感知技术的海洋监测与观测系统,主要对海洋水质、海洋动力环境、气象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灾害预警、陆源入海污染物的防治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在海洋生态保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政企联动,厚植创新发展“肥沃土壤”

大鹏新区的营商环境优化不止于硬件配套,更体现在精准服务的“软实力”。深圳市绿诗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动物疫病诊断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立项,正是政企协同创新的典范。在收到企业提出“希望协调市级部门予以支持并推荐该项目”的诉求后,新区科技部门迅速行动,协调市级部门进行推荐,最终助力项目从全国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获批的6个国家级项目之一。

该项目的成功立项,不仅能直接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短期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销售收入增加,还能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融资和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区将与丰农控股共建无人数智农业基地。

近年来,大鹏新区坚持以企业和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抓好创新生态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各类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青年人才,为各类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

动物疫病诊断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项目

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制定“1+5”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1办法”和加强科技研发促进科技创新等“5政策”,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及生物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资金累计支出2.4亿元。

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平台聚集市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及创新载体29家,现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科研院所6家。“三海”项目(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深圳国际农业食品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大鹏湾实验室成为我国农业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国之重器”。引入中广核技核测控与核安全技术创新平台、“水上大疆”苇渡智能科技研发生产总部等项目。强化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服务,2024年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合计对外共享服务累计达622次,仪器共享使用总时长累计1244小时。

全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指导和推荐认定,2024年,25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超额完成市上级下达任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0家。组织参与国际高新技术成品交易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对外交流平台。2024年,新区创赛选拔推荐的20个晋级市赛半决赛的项目,有10个项目晋级进入市赛行业决赛,共有6个项目荣获市赛奖项,其中广东天瑞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超低排放NMP废气回收系统项目”获得节能环保组二等奖;共有3个项目晋级国赛,其中2个项目获得优胜奖。

助力科技创新主体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创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实施《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攻关,成功推动该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五年来累计培育中广核系、比亚迪系等龙头企业创新成果,带动区域科技实力提升,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项约40项。重点扶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成功打通紫杉醇生物合成路径(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打破欧美技术垄断),“AI+生物育种”科技项目已入选所内重大任务,旨在研发高效、低成本的农业生物组学大数据获取技术。

支持开展创新成果转化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及科技型龙头企业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加强成果转化力度,推动生物育种加速器、紫杉醇生物合成、RNA生物农药项目就地转化;与南方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引进海洋领域院士、顶尖科学家团队入驻新区,加快深圳海洋大学人才集聚,引导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项目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发挥比亚迪产业链垂直整合优势,打造半导体产业人才高地,加快推进比亚迪葵涌园区提容项目。

主动帮助创新主体开拓市场推进“我帮企业找市场”等系列活动,2024年成功举办储能专场供需对接会、虚拟园区走进大鹏重点片区、农业合成生物学融资项目对接会等助企活动37场,为生命健康、储能设施设备、注塑与模具、食品等多个产业链企业达成15项对接意向。2025年3月6日,大鹏新区葵涌东片区新能源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在新区人才企业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辖区内新能源领域的众多企业以及银行机构共计30余人积极参与,共同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责任编辑:古亮宇 周浩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