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回南天警惕食物里的隐形杀手——米酵菌酸

一、它是什么?

米酵菌酸是一种剧毒代谢产物,由一种叫椰毒假单胞菌的细菌产生。这种细菌喜欢温暖潮湿的天气(尤其是春夏季的阴雨天),一旦食物储存不当,它们就会疯狂繁殖。其毒性强且耐高温,即使经过120℃高温处理1小时仍能保持毒性!

二、藏在哪些食物里?

以下这些常见食物最容易“中招”:

1.湿米粉类:河粉、米线、凉皮等,放久了容易变质。

2.自制发酵食品:比如东北酸汤子、玉米面制品,若加工环境卫生不达标,风险显著增加。

3.泡发的干货:木耳、银耳泡太久(尤其隔夜),长时间泡发或受潮后易滋生细菌产生毒素。

4.发霉的淀粉类:受潮的玉米面、红薯粉等,容易生长霉斑。

三、中毒有多可怕?

吃了含米酵菌酸食物后,潜伏期通常为2-24小时:

1.初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

2.严重时: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尿血、少尿、抽搐昏迷,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肝肾衰竭死亡。

3.中毒病死率40%-100%。

四、预防措施:从源头阻断风险

1.严格把控食物储存条件

避免将淀粉类食品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建议冷藏保存;

干制银耳、木耳等泡发时间不超过4小时,且需冷藏并尽快食用。不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

2.警惕变质食品

不食用发霉、变味或感官异常的食品;

丢弃浸泡后黏软无弹性的木耳或银耳。

3.规范加工环节

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时确保容器清洁、环境干燥;

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4.食材当天购买当天食用完。

五、中毒马上做3件事

催吐与禁食:通过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并暂停进食。

保留样本:保存剩余食物,供检测溯源。

紧急就医: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

总之,潮湿天存食物要格外小心,宁可浪费也别冒险,不舒服立刻就医,就能避开这个“舌尖杀手”。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