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送走"瘟神":中国抗击血吸虫之战

一、什么是血吸虫?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血管里的“吸血虫,能让人发烧、肝脾肿大,严重时甚至致命。它通过淡水中的钉螺传播,人只要接触疫水,就可能被感染。  

image.png

二、中国曾是“重灾区

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肆虐我国长江流域,波及12个省市的1000多万人。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民间称之为“大肚子病,许多村庄因此变成寡妇村"“无人村。  

image.png

三、一场全民"灭螺大战"

1955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场举国行动打响。

填埋钉螺老巢:群众用“开新沟填旧沟的方式,让钉螺无处藏身。

药物灭螺:科学家研制出五氯酚钠等灭螺药,像“农药除草一样剿灭钉螺。  

“送瘟神诗歌:1958年,毛泽东写下《送瘟神》二首,庆祝余江县率先消灭血吸虫。

image.png

四、科学家的秘密武器

“一吃就灵的药:中国科学家研发出吡喹酮,吃几片就能杀死体内的血吸虫。  

查螺小分队:至今仍有防疫人员定期到河边查钉螺,防止死灰复燃。  

五、如何保护自己?

避免接触有钉螺存在的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之一。

1. 野泳有风险,疫区别下水。  

2. 接触河水后,及时擦干皮肤。  

3. 喝烧开的水,不吃生水洗的菜。  

image.png

尾声:

从“千村薜荔人遗矢到绿水青山,中国送走“瘟神的故事证明:科学防控+发动群众,再难的疾病也能战胜!  

(小知识:2021年湖南出土的西汉女尸肝脏中发现血吸虫卵,说明这病已困扰中国人2000多年!)

【相关链接】钉螺科普

大鹏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4月8日

钉螺科普

作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究竟长啥样?直接上图!

image.png

温湿栖所:钉螺可水陆两栖,喜水温15-25℃、pH6.8-7.8的缓流河岸、芦苇滩及稻田沟渠。

春秋高产:雌雄异体卵生,全年均可交配,以春、秋季为高峰期,从11月至次年7月均可产卵,尤以3月至5月产卵最为集中。卵在适宜的温度(16-23℃)下,于潮湿泥土中孵化,幼体在食物充足、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仅需两个月即可发育成熟。

外形迷你:黄灰褐色“螺丝壳”,长度一般不超过1厘米,宽度不超过4毫米,螺旋6-9圈,围绕壳轴从左到右扭转,壳面可有纵行隆起的肋,称为纵肋,但我国山区的钉螺一般无纵肋。

把螺捧在手上,就这么一丁点儿大~

image.png

本地区存在钉螺吗?历史上,大鹏新区无血吸虫病例报告;近年来,大鹏新区疾控中心组织过5次全区生态环境螺类调查及钉螺专项调查,均未发现钉螺。

注:钉螺科普素材来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