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金黄色葡萄球菌健康风险提示

近期监测显示,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呈波动上升趋势,食品污染相关感染及社区感染风险增加。现就其健康风险及防控要点提示如下:

一、病原学与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及人体皮肤、鼻腔等黏膜表面,是条件致病菌。约30%健康人群为无症状携带者,当皮肤黏膜破损、免疫力低下时,可侵入组织或释放毒素致病。该菌致病力强,主要依赖肠毒素、溶血素等毒力因子,其中肠毒素仅需1μg即可引发中毒;部分菌株产生耐热核酸酶、血浆凝固酶增强侵袭力。近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上升,多重耐药特性增加治疗难度。

二、主要健康风险

感染分为侵袭性感染和毒素介导性疾病两类:

1.局部化脓性感染:最常见,表现为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蜂窝织炎等)、甲沟炎、乳腺炎等,红肿疼痛、化脓,严重时形成脓肿。

2.全身侵袭性感染:多见于糖尿病、肿瘤、免疫抑制等人群,可致败血症、肺炎、骨髓炎等,病死率较高。

3. 食源性疾病: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主因之一(占比约20%-30%)。摄入被肠毒素污染的乳制品、凉菜等食物后,潜伏期2-6小时,出现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病程1-2天;婴幼儿、老年人或基础病患者可能因脱水发展为重症。  

三、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感染者/带菌者皮肤或分泌物;间接接触污染物品(如门把手、餐具);食入污染食物;医源性操作(手术、注射)也可致感染。

易感人群:皮肤黏膜破损者、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婴幼儿、糖尿病患者等)、医疗暴露人群及食品加工/餐饮从业者。

四、综合防控措施

1.个人卫生与皮肤管理

勤洗手(肥皂+流动水20秒以上),避免触碰口鼻眼;及时处理皮肤破损(碘伏消毒+无菌敷料覆盖),不共用剃须刀、毛巾。

2.食品卫生与饮食安全

生熟分开加工,避免交叉污染;生肉、海鲜彻底煮熟(中心温度≥70℃持续15秒);凉菜/熟食常温存放≤2小时(25℃以上≤1小时),冷藏(4℃以下)保存,食用前复热至中心温度≥75℃;不食感官异常食品;餐饮从业者患病期间调离岗位。

3.环境与医疗防护

居家及公共场所定期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医疗机构严格无菌操作,MRSA携带者实施接触隔离;探视需戴口罩、手套,接触后洗手。

4.感染后规范处置

出现皮肤化脓、发热伴红肿热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勿自行挤压疖肿;确诊后遵医嘱足疗程用药,疑似MRSA需药敏试验,避免滥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公众需提高防范意识,落实手卫生、食品卫生及环境清洁等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应加强监测与健康管理,共同降低感染风险。如有聚集性病例或异常症状,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