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副溶血性弧菌健康风险提示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将结束,届时市场上海鲜(如贝类、鱼类、甲壳类等)供应将显著增加。大鹏新区疾控中心提醒:夏季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发季,需警惕因不当食用海鲜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一、风险认知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尤其易污染贝类(如牡蛎、花蛤)、海水鱼(如金枪鱼、三文鱼)、虾蟹等。该菌可通过生食、未彻底加热海鲜或加工过程中生熟交叉污染进入人体,潜伏期多为10小时至48小时,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腹痛、水样腹泻、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严重者可致脱水甚至器官衰竭。

二、防控建议  

1.选购正规:选择资质齐全的市场或商超购买鲜活海鲜,避免来源不明或感官异常(如异味、黏液)的产品。

2.规范处理:生熟刀具、砧板、容器严格分开;处理海鲜后立即清洗双手及器具,避免污染其他食物。

3.彻底加热:烹饪时确保海鲜中心温度≥100℃并持续5分钟以上,拒绝生食(如刺身、醉虾蟹)。

4. 及时就医:如食用海鲜后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保留剩余样品,尽早就诊并告知医生饮食史,以便精准诊疗。集体单位(学校、餐饮企业)发生聚集性病例需及时上报辖区疾控部门。

建议家庭按需购买、即买即食,避免长时间存放。冷链运输海鲜需全程监控温湿度,加工前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表面附着菌群。夏季高温加速细菌繁殖,请市民增强防范意识,科学食用海鲜,守护“舌尖安全”。食品安全关乎健康,让我们共同筑牢防线,安心享用海洋馈赠!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