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警惕“花蚊子”,远离登革热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正是蚊虫孳生的高发期。其中,由伊蚊(俗称“花蚊子”、“黑白纹蚊子”)传播的登革热,是我们需要重点防范的传染病。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登革热,并学会如何科学预防。

一、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不会直接人传人,而是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它们身体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喜欢在白天活动叮咬人。

关键点:人与人之间接触不会传染,唯一途径是“病人→伊蚊→健康人”。

二、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通常为5-9天)。感染后,症状因人而异,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流感。

典型症状包括:

突发高热:迅速发烧,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呈“酒醉貌”。

皮疹:发病后3-6天可能出现皮疹,多为针尖状出血点,或融合成片的红斑。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严重者甚至咯血、便血等。

少数患者会在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会出现严重腹痛、持续呕吐、烦躁、昏睡、明显出血等迹象。这是危及生命的状况,必须立即就医!

三、如何有效预防登革热?

核心:防蚊灭蚊!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登革热,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因此,预防是应对登革热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

(一)清除蚊虫孳生地——“无水则无蚊”

伊蚊喜欢在小型清水容器中产卵。请牢记“翻盆倒罐,清理积水”:

1.处理好家中积水:

及时清理花盆托盘、阳台、房前屋后的闲置容器(如瓶、罐、盆、桶)。将水缸、水池加盖。每周至少彻底刷洗、换水一次水生植物花瓶(如富贵竹、万年青),或改用沙石养植。废弃的轮胎不要露天堆放,或在底部打孔防止积水。

2.管理好周边环境:

疏通沟渠,保持排水系统畅通。清理落叶和垃圾,防止堵塞造成积水。

(二)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子叮咬

1.居家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可使用电蚊拍、蚊香、电蚊香液等。

2.户外活动:前往公园、绿地等蚊虫多的地方,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3.使用驱蚊剂:将驱蚊剂喷涂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并按照说明重复使用。

四、如果我怀疑自己得了登革热,该怎么办?

1.立即就医:一旦出现登革热疑似症状,尤其是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症状。

2.做好防蚊隔离:发病期间尽量待在蚊帐内,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给家人和邻居。

登革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清理身边的一盆一罐积水做起,共同筑起一道防蚊灭蚊的坚固屏障,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