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06来源:深圳晚报作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厂万坊皆“造车”。自去年共享单车的来临和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共享单车的“造车”战火也一路从北方迅速燃烧到南方,从大型企业延伸到中小型厂家以及零配件供应商。
一天下来,刘贵的自行车工厂能生产200辆普通自行车。受访者供图
互联网 产业裂变
一辆共享单车的生产,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然而以百万、千万计的产量布局来看,这样的“造车”热潮,盘活的是整个中国自行车的制造业,涉及产值、就业、供应商体系等方方面面。
正如2017年1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的座谈会上所言,“摩拜单车听上去是经营方式的革命,但基础还是自行车,还是要靠实体经济支撑。反过来,实体经济也要靠服务变革来带动。”
薛家明的自行车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变革。扩建厂房、增加产线、购买设备、扩招员工成为了他应对“造车”热潮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股难得的“共享单车春风”,薛家明没有过多的犹豫,而是果断进行布局,迎接共享单车的热潮。由于订单量持续增加,他明显感觉工厂的产能不足,于是开始在深圳扩建厂房,并在东莞以及佛山分厂增加生产线,一共开辟了12条生产线全部用于投产共享单车,预计产能每月由原来月产5000辆迅速增长到月产50万辆,产能扩张100倍。
与此同时,“造车”热潮的来临,让薛家明感到明显的人手不足。招人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寻找有经验的员工则是上策,以便迅速进入投产状态。
于是,麦可斯的生产主管想到了曾经共事的同事,趁着春节放假之际找到了包括陈铭在内的6名资深熟手,许以厚薪邀请他们在年后加入麦可斯,共同培训新招的30多名员工。
陈铭来自广西百色,今年34岁,满打满算,他进入自行车行业也有17年之久。2000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了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有限公司工作,从此与自行车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17年期间,他曾先后在广州、东莞各地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厂工作,也曾组装过共享单车。面对老同事的邀请,陈铭6人都答应了。
事实上,他们6人曾在同一间自行车厂工作过,后来因自行车行业的起伏和工作的调动,很少再见面。如今,共享单车就如同一股回流,让原本分散各地各行的他们重回自行车行业,也让以往未曾想过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决定踏足这个领域。
新招的40名员工只一条生产线所需的人手,薛家明还计划多招200多名新员工,分别安排到另外几个分厂中。在老员工和“熟手”的培训下,逐渐掌握组装共享单车的技术,加入浩浩荡荡的“造车”大潮中。
在共享单车盘活自行车市场的同时,自行厂零配件供应商的订单也随之水涨船高,甚至应接不暇。
深圳市益钵通自行车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钵通”)便是其中一家,3月1日上午,该公司总经理杜开山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共享单车火了之后,订单翻了一番多,原本每个月只能接到40万的订单,如今每个月约有100万。
汹涌而来的订单让杜开山应接不暇,为此,他把工厂产能扩大了三倍,也新招了100多名员工。即使如此,他依然感到产能有限,虽然不断有订单找上门来,但由于无法完成只能拒绝,眼巴巴地看着订单却接不了。
无论是自行车厂商的麦可斯,还是作为零配件供应商的益钵通,应接不暇成为他们当前的常态,这也是中国自行车行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缩影。正是在共享单车的驱动之下,中国自行车行业似乎在逐渐走向昔日“自行车王国”的辉煌。
编辑:何畅
上一篇前海:深圳改革开放新平台下一篇深圳报名赴韩游数量锐减 国家旅游局发赴韩旅游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