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助乡村振兴,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催生香猪产业等农业新质生产力

据悉,基因组所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成立于2014年,是中国农科院在基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布局之一。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日讯(记者 周维朕)首次揭示传粉系统中植物-昆虫-微生物的新型互作机制、为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首次揭示克隆作物中半合子基因的普遍性及遗传特征,为葡萄等克隆作物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全新视角;精准预测棉铃虫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入侵性和适应性,为气候变化下的棉铃虫绿色可持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全球领先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成果,是迈入2025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下称基因组所)聚焦国际前沿、以高质量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据悉,基因组所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成立于2014年,是中国农科院在基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布局之一,已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创新载体。2024年9月,在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大会上,基因组所发布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简称——大鹏湾实验室。

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高质量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产业发展,助力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建成目前全国建设面积最大的实验动物巴马小型猪生产许可基地等,赋能新疆喀什、新疆塔县、广东连平县、江西于都等地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打造产学研转化的农业示范。

加强成果转化助乡村振兴

在广西巴马创新“稻薯猪”模式,在新疆推广耐盐碱水稻等

巴马香猪是广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肉质鲜美而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依托巴马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成功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颁发的普通级小型猪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书,建成目前全国建设面积最大的实验动物巴马小型猪生产许可基地,催生巴马香猪产业新质生产力。

自2022年开始,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在巴马探索“春夏种稻、冬闲种薯、薯糠喂猪、粪尿肥田”的“稻薯猪”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循环,拓展农业附加值,其中包括开展29个马铃薯新品种示范项目冬闲田试点,并通过“科研单位+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为13个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和优先安排当地农户务工等服务,受益群众1100余人次。

除此之外,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联合中农海稻公司在新疆喀什示范推广的1.3万亩耐盐碱水稻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600公斤,惠及2500户;联合兰牧药所在新疆塔县开展帕米尔牦牛多组学检测和分析,实施开展帕米尔牦牛品种标准预审工作和牦牛繁育技术培训;与联合相关单位在喀什召开新疆牦牛高质量发展及联盟会议;联合深圳市科创局在广东连平县开展中国鹰嘴蜜桃生态防控示范项目,已建立50亩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开发防控产品2个,加快辐射推广连平县10万亩鹰嘴蜜桃基地;联合中农美蔬公司在江西于都,带动农户示范种植300亩“深爱系列番茄”;在西藏察隅开展西藏察隅美味番茄推广示范,组织专家赴察隅开展番茄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培训,打造数字化美味番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促进当地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强化科企对接促产业高质量发展

设计差异化发展路径,提高融资、成果转化效率

为强化科企对接、进一步助力产学研转化,2024年,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扎实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建立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并且修订完善《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产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果较上年增长34%。

同时,基因组所(大鹏湾实验室)针对孵化的不同类型企业,设计差异化的成立发展路径;出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助力所办企业对接资本超过30家,完成中农种源第二轮3700万元融资(估值达到2.4亿元);完成中农海稻、中农美蔬、中农芯跃等所办企业融资尽调工作,对接河南创新投资集团,实现中农美蔬拟融资1200万元,已通过投资方投委会决议;正在筹备成立RNA农药、紫杉醇合成、合成生物学工业软件等三家高科技企业。并且积极参加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第二十一届农交会,组织开展农业合成生物学科技成果转化大湾区对接会、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深度融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古亮宇 吴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