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就未来——深圳落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求综述

发布时间:2017-03-03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甘霖

2017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深圳干部群众更不会忘记,2014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特区新时期发展提出新要求。

创新,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的颜色!

绿色低碳,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翻开深圳资源能源消耗的一组数据,很多人都说,深圳的GDP“很绿”。

2016年全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再下降4.1%和8.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6%、5.2%、10.2%和3.4%。

在深圳,“绿色”的符号比比皆是。

位于梅林的深圳建筑科学院12层高大楼,是一座能呼吸的大楼,院长叶青告诉记者,楼的中水利用率49%,相当于每年减少用水量4760吨。世界环境能源专家马克·列文评价,“深圳建科大楼是有世界影响的绿色建筑,在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推广价值。”

尤其让深圳人引以为豪的是,像建科院一样“能呼吸”的大楼会越来越多。自2013年起,深圳新开工项目全部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深圳国际低碳城致力于打造国家低碳发展的综合实验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一年一度的国际低碳城论坛,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去年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下降10%。”在今年1月举行的一次签约仪式上,当这一组数字被公布出来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为深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而响起。

27微克/立方米的数字,是深圳在GDP较1998年增长12倍以上,机动车数量增长5倍以上,人口数量增加一倍以上的情况下创造的。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是对立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土地、资源、能源等倒逼下,深圳在战略上主动求变,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疾进。27微克/立方米的背后,是深圳坚持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建设绿色家园的一条条举措——

全面禁行黄标车,淘汰老旧及黄标车近7万辆;新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9万辆,总量超过6.7万辆,新建充电桩7000个以上。

靠岸船舶全部强制使用低硫燃油,累计建成覆盖12个泊位的岸电设施;作为全国首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城市,深圳已将碳交易扩大至交通领域,管控企业增加至824家。

坚持以流域为单位实施系统治理,全年投入111亿元,启动461个治水项目,15条主要河流中有10条水质改善,建成区黑臭水体减少了35.6%……

自2012年起,深圳创新性地在市政府层面设立环境形势分析会制度,并提到与经济形势分析会同等重要的位置,每年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出台大气质量提升计划、水环境治理40条、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作方案等系列举措。

“以更低的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绿色GDP的添彩下,“深圳质量”这块金字招牌显得熠熠生辉。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进一步谈到,主要生产要素增速远低于GDP增速,曾出现在深圳多个统计周期中,并呈持续状态。这充分表明,深圳经济已经步入可持续、有质量的稳定增长。

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就是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就是坚持内涵发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就是坚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态文明。

关于深圳质量的理念,一直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要求,被贯彻落实到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圳质量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央决策部署的正确性。

就如“深圳速度”一样,“质量第一”,已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城市基因。

质量成就未来,这是深圳无数市民、网友投票确定的深圳质量精神口号。

更加美好的明天,属于所有为之奋斗的特区人,属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属于质量强国——中国!(深圳特区报记者 甘霖)

编辑:何畅

保存|打印

上一篇深圳代表高质量建议获采纳下一篇深圳以更高标准提升供给品质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