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来了!大家都关心什么,大家都过得怎么样?网友们有话说。我们从“房”、“婚”、“老”三个角度,征集了网友的图文故事,组成了两会期间得“民生三部曲”。
两会来了!大家都关心什么,大家都过得怎么样?网友们有话说。我们从“房”、“婚”、“老”三个角度,征集了网友的图文故事,组成了两会期间得“民生三部曲”。今天推出的《我和房子的故事》不仅呈现了普通中国人的居住环境,更讲述了你我的奋斗故事。
两口窑洞(左图)是父亲结完婚分家时候自己挖的,一家五口人住了有20多年了。2010年母亲去世,家里三个大老爷们一下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父亲为了我们早点成家立业,2016年花费巨资为我们兄弟俩盖了两间婚房(右图),期盼着日子过得好一点,也希望有姑娘愿意嫁过来。——来自腾讯网友“张靖”
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爷爷修建的。那时候,我爷爷一家八口人就住在这幢房子里。爸妈结婚也是在这幢房子里。我记得,这里最拥挤的时候是住了四家人,共17口人。爸妈养我们仨兄弟不容易啊,三兄弟没地方住,就住在夹层的楼板上,夏天晚上总是被蚊虫咬醒五六次。——来自腾讯网友“黎廷栋”
我就住在这儿,一平米8万的深圳南山区,但是感觉好苦啊。——来自腾讯网友“鹰击长空”
这是我的蜗居,坐标成都。2014年,我一个人来成都,举目无亲,身上只有800元。经过三年努力,我有了现在的这套房子,虽然只有35平米,但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没问家里要一分。——来自腾讯网友“葫芦娃”
我刚刚大专毕业一年,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从工厂宿舍搬出来,租了这间房租300的小屋,昆明的一个城中村,只有6平米。还好有卫生间可以洗澡,最大的物件就是这张床,其实也只有这个算物件,没有买小桌子、衣柜、鞋柜等等,都没有。——来自腾讯网友“杨奎”
住在广州市中心,175平方米,租金2万。房东开价1200万,想想还是租房划算。——来自腾讯网友“aa徐伟杰”
我是一名90后农民工,暂住西安。每天,我都会干外墙刮腻子、刷涂料的活儿。看见这栋楼上白、灰、黄三种颜色了吗(左图)?那就是我的成果。未来的3个月,我将和6名工友一起住在这2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右图),350元的租金。——来自腾讯网友“小夏”
历时2年,在爸爸妈妈的努力下,湖南老家的小洋房终于完工了,三层,共600平米。2017年1月23日,我们搬到新房子,摆了10桌酒席,那天很多亲戚都来了,大家买了很多鞭炮,大家团聚在一起,非常热闹。——来自腾讯网友“李心怡”
只是缺老婆了。——来自腾讯网友“痕迹”
下图是晚上的宿舍;上图是我收拾之后,宿舍变回了公司办公室。为了省钱,我跟老板申请住在公司办公室。这里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成了我的住所。为了不给同事添麻烦,每天早晨我很早起床,把床铺和行李全都收拾起来,仔细打扫,不留下一根头发。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刨去工作和睡觉,周末我就在附近小广场上卖发光玩具挣钱。到了晚上,我也只能和老婆孩子视频聊天。说实在的,很孤独。家里人只知道我住公司,但我不敢告诉他们是这样的“宿舍”。——来自腾讯网友“袁军”
这个房子开始是为了结婚买的,2014年我住进这里,现在为了摇滚乐,我必须卖掉它。在最困难的时候,唯一支撑我的就是摇滚乐,现在为了让乐队生存下去,我必须放弃这个房子。这间房子的墙上写满了涂鸦,都是我喜欢的乐队和歌曲的名字。很快就要搬离这里了,心里很不舍。但是想到是为了梦想,就不再遗憾。——来自腾讯网友“二两”
我们是沈漂,月收入6500元,房子是租的,租金每月1050元。我们2016年4月搬到这里,那时我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我家的小天使就出生在这里。暖气旁边的婴儿床是朋友家孩子用过的,闺女大部分的衣服和玩具都是亲戚朋友送的。目前最担心孩子学走路和玩耍没地方,买个地垫都没地方铺,空间实在太小,想想这些有时觉得对不起孩子。——来自腾讯网友“海燕”
这套房子是曾祖父建造的,可是手艺已经失传,也是最后的纪念。这种瓦房冬暖夏凉,里面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瓦房的瓦容易被老鼠蹭掉,每年春节回家的时候父亲派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房顶。一年修一次,不修的话春节过后雨水特别多,就会漏水,只能拿脸盆接。小时候觉得墙很高,上面的红薯干、柿子干我总够不着。长大后发现,原来这墙那么矮,我的个子可以跟它平高。——来自腾讯网友“沧海”
板房,不要钱,是大年三十拍的,第一次没有过年回来,刚刚贴完春联的宿舍。——来自腾讯网友“孙红国”
这是我的宿舍。2016年6月,我成功考上了特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8月,我来到这所村小。虽然宿舍的地面高低不平,桌子摇摇晃晃,但我还是每天在这张桌子上备课,改作业。明年6月,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了,我很期待这一刻,也会继续在这张桌子上将知识的种子传播下去。——来自腾讯网友“朱咸辉”
2017年2月,我迎来了在杭州的第四次搬家,房租也涨到了1500一个月。虽然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租的。我每天都会把房间布置得整整洁洁。我的愿望是在杭州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加油!——来自腾讯网友“刘卿”
中间这幢二层楼是我的家,一楼被村委会的土房遮住了。当时条件困难,父亲为娶媳妇,盖楼的钱都是向各亲戚朋友借的。1985年,我们成了村里头最早盖砖瓦房的家庭。红色的砖,灰色的瓦,我从小的记忆里就有它们。南方多雨,梅雨时节我家屋内总是漏雨,我爸便不停的做着揭瓦换瓦的修补工作。去年10月,我家把老房子装修了一遍。过年回家,看到红色的瓦,灰白色墙面,我妈一个劲的称赞叫好。而我仿佛听到了这座房子在诉说它的改变。在它的生命里,我们将陪它走向第32个年头。——来自腾讯网友“何以琳”
眼前的这栋楼是父母单位的家属房,算起来也20多年了。记得当初房子盖好的时候,爸妈就迫不及待地带着我们大晚上来“参观”,只记得那会房子里全是锯末,一股油漆的味道,但每个人都很高兴,因为这是爸爸妈妈的第一套房子。而现在,时过境迁,房子已经布满岁月的痕迹,没有了曾经的光彩,但这里留下了我们一家的回忆。很多年过去了,爸爸妈妈都老了,单位的叔叔阿姨也老了,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却长大了。如今,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新房,但爸爸妈妈依旧喜欢住在这里。我还是喜欢住这里,因为这里有回忆,也有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来自腾讯网友“张雯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