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综合执法无缝衔接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7-06-26来源:晶报作者:陈碧霞

6月25日是第27届全国土地日,为培养大鹏居民爱护生态资源环境的理念,传播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理念,普及生态资源环境法律法规,6月23日下午,大鹏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在较场尾开展了“守护生态资源 建设美丽大鹏”主题宣传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居民参与。

2017年3月12日中午大鹏渔政大队在救助抹香鲸现场。

2017年6月8日下午,综合执法局参与了2017年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实战演练。

拆除建设中的葵涌环城西路附近违建。

6月25日是第27届全国土地日,为培养大鹏居民爱护生态资源环境的理念,传播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理念,普及生态资源环境法律法规,6月23日下午,大鹏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在较场尾开展了“守护生态资源 建设美丽大鹏”主题宣传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居民参与。

据了解,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为“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大鹏”建设正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生态立区,大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新区先后被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区坚持先行先试,着力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体制改革探索。2016年5月,全国首个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在新区正式挂牌运作,对大鹏半岛国土空间的“山、水、林、田、湖、海”进行统一保护和管理,为全国破解生态环保多头监管、海陆统筹难题率先探路。

整合执法资源

海陆统筹优势明显

整合、优化各类环境执法资源,在国内并无先例可循。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综合执法局”)成立之后加挂规划土地监察局、规划土地监察大队牌子,下设直属的生态资源环境监察大队和渔政海监大队。

机构、编制的改变同时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其中,环境监察大队整合了3个办事处生态建设管理所,下设3个中队,分别承担新区范围内生态环保、水务、林业等领域内的行政执法职能,由原来的属地管理向行业管理、综合执法方面转变。通过队伍整合、理顺执法职能、建立内部工作制度和完善外部配套机制等,新区综合执法局初步构建覆盖全面、相互衔接、监管有效的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框架。

“成立一年来,我们在陆海执法统筹、河道、林业专属执法领域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的优势。”该局负责人表示,在新的综合执法架构下,理顺了多年来海域与陆域交界处查违权责存在的争议,整合和优化了执法人员配置,实现了对新区08海岸线违法建设、填海造地等问题的共同执法,形成了海陆统筹的查违态势,发挥了1+1>2的综合执法优势。

据了解,截至6月20日,大鹏新区2017年实现拆除消化违建面积49.22万平方米,其中葵涌16.48万平方米,大鹏25.93万平方米,南澳6.81万平方米,占今年任务量36.4万平方米的135.22%。

全面“留痕”

构建执法“大数据”平台

自成立以来,结合新区部署重点推行的“留痕计划”,新区综合执法局积极构建综合执法信息平台,通过3S技术、4D技术、基础测绘、视频、无线通讯、影像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将“查违、环保、渔政、海监、水务、林业”6大执法领域的信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共享、查询、统计分类管理等功能,运用“大数据”打造智慧执法新常态。

“如何通过大数据实现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执法全方位‘留痕’?我们首先摸清工作底数,通过空间展示历史卫片和存量建筑情况,分类展示一览无余。”据新区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该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已建立区级“两规”历史遗留违建房屋的“数据库”,并开发了新区渔排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建立健全渔排电子档案和监管执法台账。“比如点开南澳畲吓渔场的影像图,便可以查巡到每一条渔排空间大小可有变化,位置有没有移动。”该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局已启动全区海岸线全线全景航拍及岛礁、渔排三维固化项目,将逐步对大鹏新区海岸带(含沙滩、渔港、码头、08海岸线)进行航拍,以推进新区渔政海监信息化建设。

此外,该局采用多种科技手段,如通过对执法人员、车辆实时GPS定位与轨迹上传,使用视频通话和移动执法APP,实施重点区域24小时探头与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执法现场电子信息化实时录入、传送、处理,实现了人、物与案件全过程、全方位“留痕”,既提高了执法效率,又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

据介绍,该综合执法平台可实现无人机全景建筑物变化自动比对,同时对执法检查与行政处罚数据进行智能化统计与分析。通过这一智慧环境执法系统,新区综合执法局加强了与城市更新、土地储备、土地整备等工作的联动协作,为新区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实施联席会议机制

综合执法无缝衔接

新区森林覆盖率76%以上,河道众多,目前在建重大项目多,如何更好地全方位履行环境执法监管职责?新区综合执法局提出了解决路径:建立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新区其他部门及公检法部门的配合协作,推动跨领域跨部门执法的联动协调,形成功能互补的执法格局。

据了解,针对南澳河沿线15家餐厅存在的排污问题,日前,为共同做好治水提质工作和服务民生,新区综合执法局联合新区城管水务局、南澳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对各餐厅的隔油隔渣池选型和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并确保在建设隔油隔渣池后再接入排污管道。目前,南澳河沿岸餐饮企业已全部按要求安装隔油隔渣池和油烟净化器,以保持南澳河消除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对生态资源环境监察执法,我们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始终坚持‘监督、创新和服务’相结合理念。”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表示。

另据了解,新区综合执法局在强化海上渔排设施的日常监管和对休闲船舶整治建章立制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该局渔政大队负责人表示,新区成立休闲船舶联席会议办公室,规范休闲船舶运营。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休闲船舶码头浮动设施规范方案、休闲船舶停靠码头相关验收规范和标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新区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通过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以大鹏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结合各具体业务建立全面而规范的规划编制合议、信息共享、行政协调、执法协助、“两法”衔接等沟通协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努力构建陆海生态执法无缝衔接格局。

亮点

联手环保组织 谱写“大鹏温情”

5月19日,在2017年大鹏新区五一劳动风采“大鹏·情怀”展演中,情景剧《大鹏温情》感动了全场。《大鹏温情》讲述了在今年3月12 日发生的解救抹香鲸事件中,新区综合执法局渔政大队队员们与当地渔民、潜水员志愿者、各地海洋生物专家和深惠两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手救助的感人故事。

同样温情的一幕也发生在5月9日。当天上午,大鹏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在南澳洋畴湾对开的海域,将此前救助的搁浅绿海龟放生。据了解,近两年来,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下属渔政大队联合“潜爱大鹏”公益组织,从辖区多家海鲜餐厅解救了五只海龟,并将其放回大海。

“执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不是为了执法而执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区综合执法局将普及生态环保理念与日常执法相结合,引入潜爱大鹏、深圳绿源等相关环保公益组织,深入到工厂、企业、学校、社区,开展“生态大鹏需要你”等系列宣传活动。

“我们将执法关口前置,通过增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自觉爱护环境、依法守护大鹏的良好风尚,让大鹏的天更蓝、水更清。”新区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表示。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熊志霞

丘译文/文、图

编辑:黎阳

保存|打印

上一篇开创市、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大鹏模式”下一篇声色并茂,大鹏新区开展计生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