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说南澳】走进南渔 解锁疍家“文化密码”

背依风浪山,面向月亮湾。南渔,这个总人口不过1500人的社区,却几乎囊括了所有疍家文化的元素。这是南渔的幸运,也是南渔的骄傲。

【编者按】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曾写到: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南澳,这个位于深圳东部大鹏半岛最南端的小镇,因为山海的垂青,更多了一份质朴和宽广。几百年来,这里的居民生息于此,以海为家,因此也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如今,早已不再靠海为生的南澳居民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又是谁在默默地守望着传承已久的“疍家文化”?今日起,大鹏网开设《源说南澳》专栏,为您讲述南澳人与南澳文化的点点滴滴。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黎阳 通讯员 周炜 石东梅) 背依风浪山,面向月亮湾。南渔,这个总人口不过1500人的社区,却几乎囊括了所有疍家文化的元素。这是南渔的幸运,也是南渔的骄傲。

舞草龙队员“扎龙”(摄影 周炜)

舞草龙:南渔人的“嘻哈盛典”

对于71岁的何连胜来说,每年的大年初二向来是“大日子”。这一天,他将带领130多人的草龙队,来到天后庙前的海边祭拜天神和海龙王。点燃香烛、合掌祈祷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点睛仪式”,随后,万支香火将一齐被点燃,插在草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上。这样庄重而盛大的活动,被当地人称为“舞草龙”。

舞草龙活动在每年的大年初二举行(摄影 周炜)

中国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尽管90年代后,南渔人渐渐不再以打渔为生,但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人对大海依然有着崇敬之情。对南渔人来说,“舞草龙”正是这样一场意义非凡的“嘻哈盛典”。

草龙舞,南方沿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保存至今。草龙舞俗称“一天龙”,这是因为渔民以船为家,只能在年初二当天上山割草、制龙、舞龙、化龙,所有的活动都在一天之内完成。草龙的制作颇为繁琐,主要用“剑草”和“净草”来扎成。剑草较长较硬,便于稳固“龙节”长度; “净草”较柔软,便于插香。草龙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组成,草龙扎的节数必须是单数,节与节之间用红绳连接,最终做成一条183米的“长龙”。

“起龙咯!”年初二傍晚7点, 舞龙队员开始欢腾起来。舞龙头的师傅首先要向着天后庙俯首三拜,接着,一条条草龙插满香火,点亮南渔的大街小巷。火龙所到之处,南渔居民以礼迎接。游行完整个村子后,舞草龙队伍会来到南澳的月亮湾码头,举行“化龙”仪式,意味着龙归大海,风平浪静。锣鼓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这一刻,南渔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坚信,未来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美好。

2006年12月,南澳草龙舞被批准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责任编辑: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