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1来源:深圳商报作者:
三年来,新区始终把居民利益放在首位,立足大鹏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补齐各项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共谋共建美丽大鹏。
8月31日,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举行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标志着大鹏新区没有高中的历史正式结束,也为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增添新力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今年是“美丽大鹏”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三年。三年来,新区始终把居民利益放在首位,立足大鹏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补齐各项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共谋共建美丽大鹏。
2017年,大鹏新区民生幸福指数节节升,幸福生活人人享。
幼有所育,规范化幼儿园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普惠园”“规范园”比例全市最高。
学有所教,基础教育提质增量,中考成绩创历史新高,新区与福田区首创深圳教育“跨区合作”,助力内涵提升;人大附中深圳学校正式开学,填补了新区没有高中的空白,名校办到了家门口。
病有所医,新区与市医管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成立深圳首个市区两级共建的医疗健康集团,“市级团队+本地团队”模式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医生来了,带来了胃肠道疾病国际诊疗中心团队及实验室;美国最大康复专业医院来了,哈佛医学院附属斯波尔丁康复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联合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来了,与南澳人民医院共建墨尔本大学康复医学深圳研究基地。
老有所养,弱有所扶,“颐老一键通+家庭医生”的医疗与养老服务结合模式,让新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对象满意率达99.79%;老年人免费体检标准366.3元/人,全市领先;残疾少儿享受“送教上门”服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少儿百分百入学。
劳有所得,新区积极引导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全国首个社区旅游学院在新区开班,这一举措正是新区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通过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引导更多群众、社区居民参与“美丽大鹏”建设发展事业中来,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惠及民生。
住有所居,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有路无灯”历史彻底结束,在全市率先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社区微巴打通“最后一公里”,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9月21日,新区公交微循环线路正式开通,首期开通三条社区微巴线路,重点解决葵涌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三条线路票价均为1元,总共配备纯电动微巴8台。
着力推进五大工程 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大鹏新区是全市最年轻的功能新区,也是深圳经济特区中的“生态特区”,生态环境优美自不用说。但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新区成立之初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明显。要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区始终坚持大投入,成立近6年来,新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5.66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比例达到8%,占比位居全市前列。
2017年,新区出台《大鹏新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努力构建“全生态”教育体系,打造与“三岛一区”相融通的国际自然教育示范区的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 新区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实现办学条件、就医环境显著提升,持续缩小与先进区的差距。
新区正着力推进基础教育设施完善工程,民办教育提升工程,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发展工程,教育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和教育管理和质量的优化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幼儿园也有“洋外教”
特级教师实现“零”的突破
新区按照“全市领先,国内一流”标准配置教育硬件设备,力争在5年内实现新区公办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全面升级更新。对于更核心的软件部分,新区通过“柔性交流与引进”双管齐下,力促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9月20日,2017大鹏新区“行知科普 游学大鹏”活动之“地球故事”主题课在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举行。这一天,来上课的除了南澳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和老师,外还有一位金发碧眼的“洋外教”Sam。来自美国的Sam说,这里很像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博物馆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平台,孩子们通过触摸和实地参观,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这是特别好的学习途径。
2017至2018学年,新区引入了包括Sam在内的21名高素质外籍教师,实现了全新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均有外教任课,开设英语口语、科学、自然等国际课程,强化英语教学,推动新区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国际化。这在全市属于领先之举。
10月11日,新区第10个名师工作室欧阳华乐名科研专家工作室在葵涌中学挂牌成立,这是新区首个本土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据统计,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新区2017年引进特级教师2名,实现特级教师“零”的突破;引进省级名师2名,培养出区级名校长2名、学科带头人1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5名。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新区出台了《大鹏新区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力求未来五年每年建设4个以上名师工作室,每年给予每个名师工作室10万元工作经费,工作室为新区每培养1名省级或以上、市级、区级名师(含名校长),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内引人才,外拉“大手”。新区积极探索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与福田区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共建红岭教育集团大鹏校区、深圳市福鹏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创了深圳教育“区际联动、合作共赢”的先河。两区在课题研究、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柔性交流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家门口读名校
享受幼儿园至高中优质教育
8月31日,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九年一贯部和高中部同时正式开学,标志着新区正式结束没有高中的历史。随着人大附中深圳学校的开学,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增至16035个,较2012年增加27.57%;学前教育学位共有4340个,较2012年增加58.97%;2017年千人学位数114.6个,较2012年增长6.5%。
2017年,新区持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普惠性幼儿园规模及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2所“普惠园”,全新区“普惠园”增至9所;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普惠园”“规范园”比例全市最高。
新区通过“小班化”等教学改革大力推动现有学校教育质量提升。2017年,新区教师获区级以上比赛奖项600余人次,学生获市级以上比赛奖项300余人次。其中葵涌中心小学老师的音乐优质课例《小花雀》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国家级优课;大鹏中心小学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暨创客教育评比活动获特等奖。
中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中考体育满分率为64.66%,高出全市满分率10多个百分点。大鹏华侨中学中考逆势而上,3年由薄弱学校发展为优质中学。南澳中学2017年中考平均成绩较2016年提高39分。科研课题立项数量逐年上升,2017年,新区科研课题169个,较2016年增加25个。亚迪学校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实现民办学校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
大鹏新区、深圳大学与深圳市鸿美诊断医学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共建马歇尔实验室协议。
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大鹏新“高地”
结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岛一区”(生物岛、生命岛、生态岛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定位,新区一直将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更作为推动“三岛一区”的重要抓手。新区成立以来,累计投资3.6亿元用于医疗设施设备建设。全区社康维持经费提升至人均90元的全市最高标准,全区社康中心基本实现设备标准化配置。
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葵涌人民医院升级改造为“大鹏新区中心医院、大鹏新区慢性病防治院”,大鹏人民医院升级改造为“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南澳人民医院升级改造为“大鹏新区康复医院”。新区现有三家公立医院与市中医院、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港大深圳医院等市属公立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专科联盟,相继成立近20个新区名医工作室。
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新区
张迎是岭澳社康中心主任,她最牵挂的是社区里的老弱病残。岭澳社区有100户安装了“颐康一键通”的人员,只要一接到求助,张迎会第一时间上门送医送药。“辖区里还有157名高血压患者,53名糖尿病患者,都要定期随访。”因为她热心周到的服务和细致体贴的关爱,不少社区居民主动为她投票,张迎顺利当选为2017“最美大鹏人”。
像张迎这样的家庭医生团队,新区共有39个,他们已签约居民56328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93.6%,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对象满意率高达99.79%。
为了提升社康中心服务能力,新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由政府全额保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营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探索率先建立社康中心执业医师薪酬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打造优质、高效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2017年1至9月,社康中心诊疗人次11.46万,同比上升10.41%;社康业务总收入928.20万元,同比上升36.88%,新区居民基本实现“小病到社康”。
6月23日,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揭牌成立。这是市医管中心与新区管委会联手打造的全市第一个市、区两级共建的基层医疗集团,也是全市第一个纵向市、区、社康三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该集团以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了新区3家区级医院及社康中心。
新区医疗健康集团首批58名专家都是市二医院副高以上职称专家,每周两次在新区各医院和社康中心开展专家坐诊、指导家庭医生服务、构建专科专病联盟等服务,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新区现有3家医院改扩建列入集团重点项目。新区妇幼保健院将在未来5到8年建成一所500张床位的三级专科医院,新区康复医院将重建为深圳首家公立三级康复医院,床位数达350至500张,打造为深圳东部康复中心。
“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新区,大病不出集团”,新区居民有了看病就医的新模式。
诺奖得主来了,国际名院来了
2016年5月,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首个引入也是唯一的诺贝尔奖得主团队——巴里·马歇尔所带领的胃肠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诊疗团队落户新区中心医院。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它会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据统计,中国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
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在于及早检测发现和有针对性地治疗。马歇尔拥有幽门螺旋杆菌在胃肠道检测、基因表达和根除等5项以上相关研究和治疗的国际专利,他不仅要为深圳市民提供诊疗服务,更要推出适合中国人的快速诊断和精准治疗。
9月,新区管委会、深圳大学、深圳市鸿美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作共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协议。实验室将在深圳本地进行全方位的高科技研发和培训,形成一个以胃肠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链。
8月,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在新区又结硕果,哈佛医学院附属斯波尔丁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联合“三名工程”揭牌。随着项目的开展,深圳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康复治疗,并将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更将通过深入科研合作找到重要临床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人们提早发现和干预残疾的发生。
灯亮了 河清了 路顺了 心暖了
今年9月30日晚上,深圳市民惊喜地发现,夜里行经东部沿海高速葵涌段再也不用摸黑了。该工程是2017年大鹏新区民生实事项目,结束了这段高速15年无路灯照明的历史。坝光段照明工程也正抓紧建设中,即将成为深圳通往惠州东大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今年,新区按照生态、环保、节能、安全、美观的要求,经过192天攻坚,安装了1012盏LED灯,完成了26公里“有路无灯”道路照明建设工程和盐坝高速B、C段路灯建设工程,彻底结束了新区近20年“有路无灯”的历史。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大鹏快乐行”民生项目启动,多部门联合推出集大鹏假日专线、深港直通巴、网约巴士、旅游包车、景区穿梭巴士、纯电动高端商务车、纯电动出租车、共享交通工具等于一体的绿色出行解决方案,有效缓解大鹏新区出行难、行车难、停车难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的支持下,新区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从建区初的89%提升到93%,居民出行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山海大鹏河流密布,在303平方公里的陆域上有集雨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道64条。但由于过去雨污不分流等原因,造成了南澳河、三溪河、西边洋河和正陇水等4条黑臭水体。新区在治水提质工作中坚持生态立区,结合三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全面创新推行“河长制+段长制”,着力打造治水提质典范区。
11月,2017第六届世界海洋大会一连三日在新区举行,“大鹏新区‘段长制’”成为5个平行论坛之一,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名专家学者,相关部门、企业代表纷纷为这一创新之举点赞。 6月底,新区已在全市率先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灯亮了,河清了,路顺了,心暖了,大鹏人民的日子更美了……
编辑:欧淑清
上一篇大鹏新区将全方位开展民宿消防安全排查整治下一篇大鹏新区开展“文明秩序”统一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