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组学研究揭示番茄育种历史 助力找回“儿时番茄美味”

发布时间:2018-01-12来源:深圳新闻网作者:黎阳

1月11日,高品质番茄基因组研究成果与精准扶贫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召开。

座谈会现场

深圳新闻网1月11日讯(记者 黎阳 通讯员 孟丽君)1月11日,高品质番茄基因组研究成果与精准扶贫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引领的番茄代谢组研究将以长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杂志上,此成果是该团队2017年1月份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关于“番茄风味改良遗传路线图”的延续和提升。

据了解,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有关番茄代谢组的研究重大成果进一步揭示了番茄口味在驯化中逐步变化的遗传基础,发现了控制番茄碱的多个遗传位点,不仅为番茄果实风味和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路线图,也为植物代谢物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源头大数据和方法创新,并将通过产业转化落实“精准扶贫”支持深圳对口的革命老区百色市蔬菜产业发展。

基因组所博士后祝光涛在会上对有关番茄代谢组的研究重大成果作了详细介绍。祝光涛表示,番茄果实代谢组是其营养和风味物质的综合体现。基于之前的研究确定了风味的贡献物质,如何将这些知识准确的应用到美味番茄育种中,这需要对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和控制基因做进一步的解析,了解其调控的分子机理。

据悉,该研究中收集了600多份世界各地的不同类型的番茄资源,数据分析获得了2600万个基因组变异位点、3万多个基因的表达量和980种果实代谢物的群体多组学数据。利用多重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发现了调控 514种物质的3,526个信号位点;9万多个eQTL 位点,以及23万组物质和表达量的相关性数据。并进一步构建了番茄果实代谢物生物网络包括1万个代谢物-基因-遗传位点的互作关系,涉及371种代谢物、970个SNP位点和535个基因。

2017年1月份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关于“番茄风味改良遗传路线图”

“本次新成果为植物代谢物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源头大数据和方法创新,并将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据黄三文介绍,2017年1月27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的成果已联合青岛创世种子公司,培育出果实重180克的新品种,并在河南扶贫产业园进行种植推广。

此外,基因组所将充分利用自身在蔬菜基因组育种的国际领先成果,在深圳市经信委、果疏公司等相关部门支持下,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全力助推深圳市对口支持市,革命老区百色市田阳县等地蔬菜产业发展。

据深圳扶贫干部、白色市田阳县副县长唐敏红介绍,田阳县将依托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区,尽快引进番茄新品种新技术,助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预计两到三年,深圳人的餐桌上将出现这一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美味“成果”。

编辑:黎阳

保存|打印

上一篇大鹏新区“百日亮剑”行动收官 公布建筑施工“红黑榜”下一篇大鹏新区打造“互联网+河长制”新型管理样本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