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鹏新区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9-01-08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

“潜爱课堂”:通过视频课件、演讲、实地走滩、出海观察、问答互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海洋环保知识,推广海洋环保理念。

开篇语

2018年12月30日,大鹏新区刚刚度过7周岁生日。回顾奋斗历程,大鹏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三岛一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的原则,确定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担当,努力寻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从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多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大鹏道路”。

特别是“美丽大鹏”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大鹏新区坚持“改革促发展,新区走新路”,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路架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获得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招牌,生态环境较新区成立时更加优良;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生命科学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形成加速集聚、迅猛发展的态势;坚持高端规划,城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坚持“富民强区”民生为本,逐年递增民生领域投入,辖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坚持精细管理执政为民,以基层党建引领,不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实现全面提升。

今日起,本报以特别报道的形式,连续报道大鹏新区成立7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民生跨越、产业发展和基层党建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2018年11月,大鹏新区提交的“深圳市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链条法治化改革”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2018年12月15日,在大鹏新区即将迎来7周岁生日的前夕,新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12月28日,大鹏新区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荣获“2018深圳十大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行。大鹏新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围绕“三岛一区”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生态立区和“保护优先”,选择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全新道路,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利器,披荆斩棘,大胆探索,努力从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多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大鹏道路”。

总结新区7年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12年至2014年)3年中,新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绘制蓝图,搭建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体系框架,同时,对大鹏半岛山海生态实施严厉保护、立体修复、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效果。2014年12月,大鹏新区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第二个阶段(2015年至2018年)4年中,新区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多项改革率先全国先行先试落地实施,有效地突破发展中的瓶颈、破解建设发展中的难题,同时,对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先后实施“美丽大鹏”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和高质量“美丽大鹏”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态文明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大鹏新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8年12月15日,大鹏新区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升级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严格保护,为古树名木建档

全面修复,为野生动物架设廊道

2018年9月底,深圳首个生态廊道建设在大鹏新区启动。项目选址南澳七娘山-排牙山间山隘,建设跨度60米、宽50米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穿越打通生命通道。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进入提升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的阶段。

回望历史,新区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始终在不断提升的道路上前行。新区成立后,对222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实施最严厉的保护措施,按照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划出七大重点保护区进行高水平保护,对526株古树名木建立档案,列入《深圳市古树名木名录》。同时,全面开展对海陆生态植被的修复工作。2012年大鹏新区实施“珊瑚保育计划”,从2013年10月首批珊瑚苗下海至今,累计向大澳湾海域投放珊瑚苗13000株,珊瑚礁68座。与此同时,新区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主体生态修复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累计完成64个生态修复点,约30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任务;新建生态景观林带21.3公里,建成生态休闲绿道148.28公里,全区绿色生态用地总面积较建区之初净增4.24平方公里。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区探索实施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由企业出资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目前,首个由企业补偿资金人工种植珊瑚的项目,已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珊瑚保育中心实施。未来两年,该中心将在大澳湾海域种植珊瑚20万株,恢复珊瑚群面积100亩以上。

持续整治,污水处理率达到97.3%

科技创新,实现半岛生态实时检测

在严格保护和全面修复的同时,新区全面持续开展环境整治:从2012年开始,在22个片区启动污水管网工程,并对两个污水处理厂和两个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对辖区10条重点河流实施综合整治,并提前三年半率先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2017年底,实现管网在辖区覆盖,污水处理率由新区成立前不足10%提升到97.3%,雨污分流率达到100%;实现了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近岸海域的6个海域功能区水质为优。

2018年8月,新区在实施河长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河长制+湾长制”新体系,以一张卫星地图、两个责任清单,实现了辖区64条河流和133公里海岸线的统筹管理。同年9月,新区通过科技创新建成的全国首个全要素监测系统,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工作人员坐在“驾驶舱”内,就可以通过遍布半岛的各类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对大鹏半岛“海陆空”生态环境质量“体检”。

制度设计,构建生态文明六大体制

先行先试,6项体制改革破题探路

大鹏新区“因改革而生,以改革而立”。新区成立后,在主体功能区域划分、产城相融空间布局、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估、创建生态环境考核体系、完善原居民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2014年4月18日,在新区生态文明建设遭遇瓶颈时,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定大鹏新区为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并赋予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大鹏新区从此担当起为深圳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路的历史重任。

新区在制定《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5个专项改革方案时,围绕三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按照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市布局、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需求,优先选择34个具有先导性、实验性、开创性的改革项目先行先试。

2017年和2018年,新区自加压力,加快“深水区”改革,先后增加了13个改革项目。总计47个项目,初步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全链条法制化改革体系,并贯穿到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格局和生态文化建设中,以项目清单的方式,突出改革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据了解,实施的47项改革中,有16项属全国先行先试,并在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方面,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目前,47项改革已建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制。具体包括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生态环境法治监管体制、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体制、绿色产业引导发展体制、资源集约利用的城区开发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体制。

产业集聚,吸引世界级生物项目落户

绿色发展,南澳成为全市首个无工业小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区始终努力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按照“三岛一区”的发展定位,依托大鹏半岛“三山两湾”的生态空间,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一方面围绕生命科学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构建完成以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为核心的“一核一库两园多平台”的产城融合新格局;另一方面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两翼”的旅游产业格局。

从2012年开始,新区先后完成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国家基因库、生命科技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建设和改造,并于2015年全面启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开发建设。目前,坝光启动区全面应用世界先进的BLM(建筑信息模型)、CL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按照“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的技术指标开发建设。建成后70%以上的土地面积保持生态原貌,年雨水径流量将达到75%。

产城相融的空间布局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个个世界级科研团队和项目落户新区。继世界“疱疹之父”5国科学院院士罗兹曼团队、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歇尔团队落户生物谷后,“DNA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落户生物谷。2018年3月,沃森生命科学中心在坝光奠基。

经历7年生态文明建设,大鹏新区经济实现了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截至2018年底,新区在累计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的背景下,累计落户生物、生命健康领域及海洋产业领域企业达106家;滨海生态旅游接待游客及总收入分别突破1千万人次和50亿元,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南澳办事处2018年年内已实现全市首个无工业小镇的目标。

政府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

社会共治,共建大鹏生态文明

2017年3月12日,一头浑身缠满渔网的抹香鲸被困大鹏海域。来自深圳潜爱大鹏和追浪潜水中心的志愿者、大鹏和惠州的渔政人员、中山大学、中科院深海所等科研机构的鲸豚研究人员以及香港海洋公园的专家们组成的救援团队,展开了72小时的营救行动,共同谱写了生态文明跨区域共建的新篇章。

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优先”的原则已成为新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的准则,“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已经形成。

从2012年9月起,新区建设第一条“六合一”多能绿道,用14头毛驴将1200吨建材驮上山;铺设溪涌片区和较场尾片区排污管网时,在十几棵古树下人工掏挖坑道,保证每棵古树成活;坝光片区两条道路因古树“挡道”而改变规划线路。

2015年5月,“潜爱大鹏”义工和“爱大鹏”微信群,自觉发起对盗采珊瑚行为的追责行动,促使盗采者主动投案,悔过受罚,最终成为“潜爱大鹏”新义工。

2012年至今,东涌社区和坝光社区的生态红树林,在社区居民的自觉保护下,7年间面积分别由17公顷和4公顷,增加到29公顷和27公顷。

新区成立以来,全面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实现学校生态课堂进驻率100%,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达标小区创建率100%,积极培育引入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组建党员环保志愿者队伍112支,评选出首批10个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自然学校)。其中,新区成功培育的‘潜爱大鹏’珊瑚保育队伍,已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化建设的靓丽品牌,“潜爱大鹏”珊瑚保育站被评为“国家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基地”,荣获2017年度中国公益节环保类唯一金奖——绿色典范奖。

2018年初,新区率先创新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建立起“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机制。目前该基金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

(杨建超 张雄 文/图)

编辑:凌安儿

保存|打印

上一篇构建五大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超过90%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