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走出绿色高端特色发展新路径

大鹏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对生态环境实施科学、严厉的保护,同时开展陆海植被修复、污水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城市环境提升等专项行动,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美丽的大鹏半岛。

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效果图。

大鹏新区是深圳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新区成立7年来,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岛一区”建设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的原则,严格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等系列要求,以高质量“美丽大鹏”行动计划为平台,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用量化指标检验建设成效,不断刷新“美丽大鹏”的建设纪录,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验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等国字号“招牌”,实现了生态环境更好、民生保障更实、发展质量更高、市政配套更优等总体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径。

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京东、管委会主任双德会表示,新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和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部署,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团结带领新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高质量“美丽大鹏”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城市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精神状态和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奋力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征程中体现大鹏担当、争创大鹏业绩。

保护半岛绿水青山——

“美丽大鹏”生态特色更加鲜明

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22.4微克/立方米,为全市最优;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9,为全市最优;

近岸海水水质始终保持国家一类标准;

污水收集处理率由不足10%大幅提升到97.3%;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独立评价以来逐年攀升并始终在全省127个县级单元中排名第一。

数据表明,大鹏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新较区成立时,实现了大幅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财富,正源源不断成为新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永续动力。

大鹏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对生态环境实施科学、严厉的保护,同时开展陆海植被修复、污水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城市环境提升等专项行动,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7年来,新区对222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实施最严厉的保护措施,为526株古树名木建立了档案;累计向大澳湾海域投放珊瑚苗13000株,珊瑚礁68座。累计完成64个生态修复点,约30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任务;新建生态景观林带21.3公里,建成生态休闲绿道148.28公里,全区绿色生态用地总面积较建区之初净增4.24平方公里。

7年来,新区在22个片区启动污水管网工程,铺设污水管网326公里,并对两个污水处理厂和两个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对辖区10条重点河流实施综合整治,率先全市消除459个排污口,并提前三年半率先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2017年底,实现管网在辖区覆盖,污水处理率由新区成立前不足10%提升到97.3%,雨污分流率达到100%;实现了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近岸海域的6个海域功能区水质为优;2020年首批纳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河流,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018年8月,新区在实施河长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河长制+湾长制”新体系,以一张卫星地图、两个责任清单,实现了辖区64条河流和133公里海岸线的统筹管理。同年9月,新区通过科技创新建成的全国首个全要素监测系统,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工作人员坐在“驾驶舱”内,就可以通过遍布半岛的各类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对大鹏半岛“海陆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体检”。

2018年9月底,新区启动深圳首个生态廊道建设,项目选址南澳七娘山-排牙山间山隘,建设跨度60米、宽50米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穿越打通生命通道。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进入提升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的阶段。

16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国先行先试——

生态文明制度形成完整法治化链条

2018年10月28日,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链条法治化改革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该奖的获得展示了新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综合成就,体现了新区“改革法治化、制度系统化、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思路,并基本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规划立法、系统治理、综合执法、生态问责、多元参与等五个方面法治化全链条改革。

7年来,新区以生态体制改革为利器,不断突破生态文明建设中遭遇的瓶颈,为深圳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路、示范。

2014年4月1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定大鹏新区为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并赋予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新区结合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在制定《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5个专项改革方案时,围绕三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按照新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市布局、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需求,优先选择34个具有先导性、实验性、开创性的改革项目先行先试。

2017年和2018年,新区自加压力,加快“深水区”改革,先后增加了13个改革项目,总计47个项目,初步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全链条法制化改革体系,并贯穿到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格局和生态文化建设中,以项目清单的方式,突出改革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据了解,实施的47项改革中,有16项属全国先行先试,并在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方面,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目前,47项改革已建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制。具体包括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生态环境法治监管体制、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体制、绿色产业引导发展体制、资源集约利用的城区开发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体制。

丰硕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获得了国家和深圳市的充分肯定。2018年,大鹏新区先后获得三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招牌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招牌的基础上,再次荣获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018深圳十大改革”。

实现产业绿色高端发展——

诺奖团队及世界级生物项目纷纷落户

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企业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

成功将南澳打造成为全市首个无工业小镇;

已落户生物、生命健康及海洋产业领域企业累计达117家;

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21个,较建区之初增长了16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区始终努力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新区依托大鹏半岛“三山两湾”的生态空间,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一方面围绕生命科学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构建完成以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为核心的“一核一库两园多平台”的产城融合新格局;另一方面围绕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两翼”的旅游产业格局。

从2012年开始,新区先后完成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国家基因库、生命科技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建设和改造,并于2015年全面启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启动区开发建设。目前,坝光启动区全面应用世界先进的BLM(建筑信息模型)、CL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按照“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的技术指标开发建设。建成后70%以上的土地面积保持生态原貌,年雨水径流量将达到75%。

产城相融的空间布局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个个世界级科研团队和项目落户新区。继世界“疱疹之父”五国科学院院士罗兹曼团队、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歇尔团队落户生物谷后,“DNA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团队落户生物谷。2018年3月,国际生命科技中心在坝光奠基。

经历7年生态文明建设,大鹏新区经济实现了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截至2018年底,新区在累计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的背景下,累计落户生物、生命健康领域及海洋产业领域企业达204家;滨海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新区入岛旅游人数由新区成立之初的698万人次增长至千万人次。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辖区群众实现家门口上名校、看名医

大鹏半岛长期处于深圳城市发展末梢,辖区群众期盼发展诉求强烈。大鹏新区成立时,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民生发展严重滞后,没有市属医院,没有高中,社区集体经济落后,多项城市基础建设、居民生活配套几乎是“零基础”。

新区成立7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美丽大鹏”建设的核心目标,聚焦教育、医疗、社区经济等短板,精准发力,推动民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将改革发展红利最大限度落实到新区百姓身上,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据统计,2018年,新区九大类重点民生和公共安全支出58.7亿元,同比增长23.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86%。

教育事业方面,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大鹏实验幼儿园等8所学校、幼儿园建成使用,学位数、千人学位数较2012年分别增长57.1%、40.2%。与人大附中合作举办人大附中深圳学校,仅用一年7个月时间即开学招生,创造了合作办学的深圳速度。2018年,新区普通高中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创新区成立以来最佳,公办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通过率达100%;深圳市首个红军小学落户大鹏,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公办中小学午餐午休、学校食堂提A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学习型社区比例位居全市前列。

医疗卫生方面,成立深圳市首家区域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深圳市大鹏人民医院项目开工建设,新区十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满意率分别达79.7%、99.8%,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持续位居全市第二。引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教授儿童神经专业团队,实现“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新区公立医院全覆盖,千人床位数同比增长10.2%。

2019年,新区将全面加快建设红岭教育集团大鹏校区。未来三年,新区将完成南澳中学、南澳中心小学、葵涌中心小学、大鹏中心小学、葵涌中学的重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同时,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届时,新区的学位紧张问题将得到彻底缓解,教学质量也将提升到更高水平。

全要素下沉抓实基层党建——

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9年一开年,大鹏新区针对基层党建经费保障不足、标准不一等问题,创立党建经费保障科目单列制度、明确基层党建10大类规范保障标准,在全市率先建立主体明晰化、保障标准化、核算独立化、评估精准化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2019年度党建经费预算总额同比增长163%,为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大鹏新区在党建工作中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各种要素下沉,把党建当作基层治理的“第一引擎”,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该区通过尊重和鼓励基层创新,激发基层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动力,全面推进基层党建迈上新台阶;通过深化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打造高质量的党群服务中心矩阵体系,办好社区民生微实事,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2014年底,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京东到挂点的大鹏办事处下沙社区走访困难群众,了解到多位老人患有白内障。在王京东的建议下,办事处联合市眼科医院,在辖区筛查出101位老人患白内障,并为需要手术的75位老人免费做了手术。由此引申出大鹏新区与市眼科医院的战略合作,先后实施了覆盖大鹏辖区老人的“复明行动”和覆盖辖区儿童的“爱眼计划”。

成立以来,新区党工委以上率下,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常年以“行走大鹏”、挂点走访、“三同”进驻的形式,深入基层社区,每年完成对户籍居民、驻社区单位、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100%走访,平均每年为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近千件。

2016年至2017年,新区党工委按照“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的标准,成立9个专责小组,着力解决基层治理、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等9大民生重点问题。党工委班子成员分别担任专责小组组长,分片包点蹲守基层,妥善处理了一批困扰基层多年的社情民意,其中包括大鹏水头社区泰源工业园历史违法建筑、葵涌溪涌村两处面积较大的烂尾楼、南澳东涌水库整体搬迁等阻碍新区发挥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问题。

2018年8月开始,新区党工委推行“一线工作法”,党工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按照“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带头到挂点社区开展“带头领题、一线解题、党建破题”调研活动,通过民情恳谈、入户走访、调阅资料、随机访问、实地体验等方式,与社区第一书记、“两委”成员、股份合作班子成员、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个体工商户、辖区重点企业等24类对象交流谈心。截至目前,“深调研”活动共计开展一对一谈话约160人次,集中座谈400余人次,走访社会组织和企业100多家。官湖社区光纤覆盖问题、葵涌社区治安问题、旅游旺季综合治理等诸多问题均得到了妥善解决。

2018年9月16日,历史罕见的超强台风“山竹”在广东登陆,位于深圳东部沿海的大鹏半岛受到巨大冲击,属于受灾最严重的区之一。为应对台风,新区党工委组建了覆盖3个街道、7个片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党组织统筹组织,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前、坚守到最后,成为风暴中人民群众坚定的后盾,共组织转移安置群众超过全区人口总数的10%,成功实现人员“零伤亡”。

常年坚持普遍联系群众的作风,保障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道路畅通无阻,真正做到让群众的诉求有人听、群众的困难有人帮、群众的事情有人办。新区已形成“1+25+×”党群服务中心矩阵体系,实现了三级阵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目前新区正在着力打造新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四级“党建共同体”,推动“公转”带“自转”,实现区域党建“一盘棋”融合发展。(杨建超张雄)

[责任编辑: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