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鹏人,究竟能爱绿丸仔到什么程度?

在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深圳,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鹏所城显得格外特殊,漫步在所城,随便一处角落都能令人感受到日月悠长、山河无恙。绿丸仔的故事便由此开始。


传承和制作“绿丸仔”是叶彩凡毕生的事业


深圳新闻网3月11日讯(记者 黎阳 李小辉 通讯员 佀保军)烹制一道美好的食物有时候如同写诗一样,简单而愚诚。徐志摩在《飞鸟集》“序”中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情了,却一直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烧炼”成几句悠扬的诗句。对于已经83岁的叶彩凡阿婆来说,传承和制作“绿丸仔”,也是自己一辈子要守护的“简单而愚诚”的事业。

大鹏所城拥有600多年历史


流传于明朝的嫩绿小“面鱼” 承包了所有的“大鹏味道”

在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深圳,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鹏所城显得格外特殊,漫步在所城,随便一处角落都能令人感受到日月悠长、山河无恙。绿丸仔的故事便由此开始。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奉令建大鹏守御千户所,即今大鹏所城。据史料记载,大鹏所城为千户所,军士最多时有一千多名,加上家属,总人口约三千人。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生产习俗和饮食习惯。在屯田制度下,军户均从事农业生产,因身处南方,军士也以南方人为多,故以水稻种植为主,以大米为主食。绿丸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绿丸仔流传于明朝


一个大鹏人,究竟能爱绿丸仔到什么程度?绿丸仔,当地人又叫绿园仔。据叶彩凡回忆,每逢过年过节,大鹏所城里家家户户都做出各种各样好吃的,互相交流;大家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做出各种特色食品来攀比。有人就把大米同绿叶蔬菜混合起来用石碓捣成粉,做成绿色的米粉,颜色嫩绿,十分好看,但是吃起来口感不好,而且容易煮烂;有人又在大米中加上糯米,并且以特殊工艺制成,吃起来口感滑爽,色泽也更鲜亮;后来又有人在汤中加入肉、海鲜等等,味道更加鲜美。成为大鹏所城里一种特有的美食。因为颜色嫩绿鲜亮,原料大多出自自家菜园,大家也叫它绿园仔。由于绿丸仔色香味俱全,大家都特别爱吃,每逢年节,家家都做。于是这个绿园丸从明朝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从做姑娘的时候就跟着外婆和母亲做绿丸仔,外婆是跟着她的外婆学的。”在叶彩凡看来,自己生来就是绿丸仔的“守护者”。这每一个嫩绿色的小“面鱼”,不仅是自己精细手法的体现,更承包了所有的“大鹏味道”。


要选用最鲜嫩的菠菜来碾成汁


蔬菜汁和糯米粉的“融合”让味觉和视觉一起沸腾

和其他美食一样,绿丸仔的制作离不开好的食材。要想做出地道的绿丸仔,首先要选用最鲜嫩的菠菜或芥菜碾成汁和糯米粉混合,再辅以新鲜的虾、猪肉、干鱿鱼做汤汁配料。“我们当地人做的绿丸仔,都是用自己种的菠菜来做,这样做出来的绿丸仔不仅鲜嫩,而且健康。”叶彩凡阿婆说,制作绿丸仔的过程虽看似简单,实则却是个“体力活”。


虾、猪肉、干鱿鱼等做辅料

将筛出的细粉四分之一放入锅中搅成糊状起锅

蔬菜汁与糯米粉搅拌混合的过程最为重要


与糯米粉融合形成“面饼”


用刀切成条状


首先,要将砍回的荔枝树丫枝烧成灰烬装在瓦盆里与水混合(做法是为了取碱水),再用竹筛垫上纱布、芭蕉叶,将混合好的水慢慢过滤两遍;接着,把糯米和大米浸泡到过滤清亮的水里,将菠菜、蒜苗洗净,摘去茎;然后,把浸泡好的糯米、大米与洗净的菠菜蒜苗混合放入石碓捣成粉,再用铁锅加水烧开,将筛出的细粉四分之一放入锅中搅成糊状起锅,与另外四分之三的细粉和匀,放在案板上,用木棍赶薄,用刀切成小块。据叶彩凡阿婆介绍,蔬菜汁与糯米粉搅拌混合的过程最为重要,手法与北方的“擀面”颇为相似,虽然看似简单,要想将两样东西“恰如其分”得融合在一起,却十分不易。最后,葱姜爆锅,用熬制好的鲜鸡汤做底料,加入备好的虾、猪肉等辅料,将绿丸仔下锅,煮15分钟后,一碗美味可口又嫩绿鲜亮的绿丸仔就完成了。

做好的绿丸仔颜色晶莹碧绿令人馋涎欲滴


做好的绿丸仔颜色晶莹碧绿,像翡翠一般,惹人喜爱;海鲜经过油锅爆炒,更加香气扑鼻,味道格外鲜美。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绿园仔端上桌,令人馋涎欲滴。

绿丸仔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


有新的传人 也亟待保护

“我年纪大了,眼睛和体力都不比之前。现在我的女儿和儿媳妇也在跟我学习制作绿丸仔。”叶彩凡阿婆说,她会一直将这项技艺努力传承下去。尽管绿丸仔的制作技艺一直被小心“呵护”,但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据55岁的刘贵姣回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城市化之前,在大鹏所城,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大鹏所城里,家家户户都还做这种美食,不但自己吃,亲戚邻里还互相馈赠。城市化之后,大鹏所城的村民都成为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不再种植粮食、蔬菜了,做绿丸仔的人也就很少了。

大鹏绿丸仔制作技艺列入《龙岗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月29日,大鹏绿丸仔制作技艺和大鹏新区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官湖望鱼岭捕鱼技艺、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大鹏仙歌一起正式列入《龙岗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了解,为保护大鹏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区文体旅游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名录申报、传承发展、展演展示等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新区共建立有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省级4个,包括:大鹏山歌、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南澳舞草龙、南澳渔民娶亲礼俗;市级1个,即潮俗皮影戏;区级13个,包括:大鹏婚俗、葵涌客家嫁歌、大鹏打米饼制作工艺、濑粉仔制作工艺、东渔村天后祭、东山渔歌、大鹏凉帽制作、葵涌民间谚语、大鹏绿丸仔制作技艺、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官湖望鱼岭捕鱼技艺、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大鹏仙歌。

下一步,新区还将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制定非遗评审与管理办法,挖掘更有价值,更具大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大鹏的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