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十五字”教你预防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以5岁及以下的婴儿和儿童常见,以发热、皮疹或疱疹为特征。出疹部位常见于手掌、足底和口腔。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 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71所致。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污染的毛巾、餐具、衣物、玩具等用品可传播,鼻咽分泌物及喷嚏飞沫可传播,污染的水及食物等都可传播。

记住“十五字”,预防手足口病

远病患: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

勤洗手:饭前,便后,以及在外游玩回家后都要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大人回到家后应先洗手、换衣服再跟孩子亲密接触,千万不要一回家就亲吻孩子的嘴巴和手,因为家长可能身上携带手足口病病毒但不发病。

常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对日常用品、玩具进行消毒,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将衣物、被褥放在太阳高温下暴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少聚集:人群聚集时,手足口病更容易传播,所以建议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别带孩子去拥挤处玩耍。另外,家里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打疫苗:目前的疫苗只是针对EV71病毒,并不能预防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但EV71病毒也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罪魁祸首。另外,手足口疫苗属于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