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鼠疫列为甲类传染病,也是当前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二、易发季节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三、鼠疫传播有哪些途径与症状?
根据鼠疫菌的危害性、侵入部位、传播途径以及病人的抵抗力程度,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肠鼠疫、鼠疫败血症、皮肤鼠疫、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腺鼠疫。无论是哪种鼠疫,都有鼠疫的症状:发病急,起病初期表现为怕冷、打寒战,而后体温上升至39℃以上,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瞳孔放大、眼睛充血、面色苍白或潮红,步态似醉等症状。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呕吐、腹泻、便血、血尿、孕妇可导致流产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治疗,3-5天后会因心力衰竭突然死亡。
1.腺鼠疫:最为常见,它是由携带病菌的跳蚤叮咬引起的,病菌会入侵离叮咬处最近的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疼痛剧烈;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治疗不及时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为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
2.肺鼠疫:一般由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经血液传播引起,可通过患者的飞沫(比如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气促、气短、呼吸困难、颜面、四肢甚至全身皮肤发绀,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2-3天内,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被跳蚤叮咬,处理被感染的动物,或因捕猎、宰杀、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都会导致败血症鼠疫。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患者皮肤发黑,鼻子、手指和脚趾处发黑尤其明显,鼻出血、呕吐、便血或血尿。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日,“黑死病”由此得名。
四、鼠疫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类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五、怎么预防鼠疫呢?
1.认真学习有关鼠疫防治的知识,自觉执行预防措施,克服恐惧心理,掌握鼠疫传播途径,防患于未然。
2.做好鼠疫疫情和鼠类数量变化检测,发生鼠间鼠疫时,居民应积极配合防疫人员采取灭鼠灭跳蚤措施,可用烟炮、磷化铝、也可投放毒饵灭鼠。
3.加强个人防护,这是预防鼠间鼠疫转成人间鼠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户外作业最好穿筒袜或者高筒靴。
4.鼠可以传播多种疾病,所以要远离它,居家环境中有鼠要积极杀灭,去野外不要挑逗长相俊美的松鼠、黄鼠、沙鼠或旱獭。更不要捕杀和剥食,现在很多鼠疫患者多数都是因为捕杀、剥食旱獭而感染的。
六、怀疑得了鼠疫,怎么办?
一旦怀疑自己得了鼠疫,无论是否确定,请立即远离人群,最好单独一间房间隔离。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自己可能是鼠疫,描述病情,等待救援。
七、鼠疫疫情是否可防可控?
鼠疫可防可控。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减少暴露鼠疫感染的风险等,可有效防范感染鼠疫。
八、做好鼠疫防控的“三不三报”
预防鼠疫必须做到“三不三报”。“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出疫区。“三报”即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