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年以来在我国及世界各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前我国境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局部暴发和少数境外输入病例,但疫情在全球多国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新冠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9月份,各学校、幼儿园陆续开学,为做好新冠肺炎防控,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大鹏新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中心提醒各学校、幼儿园:

一、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及预案

1.加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人员配备等组织管理工作,

相关人员要在岗在位,确保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落实到位。

2.每日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晨午检(其中寄宿制学校

要落实早、中、晚三次检测体温制度)、因病缺勤登记与报

告复课证明等日常防控工作。

3.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按时、

精准报告新区公卫中心和新区教育卫健局。

二、及时补充防控物资

专人负责,根据本校实际,有计划采购补充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液等消耗性物资,保障日常消毒清洁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三、建立家校(园)联动机制

持续通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家长群、教职工群等向全

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和防控要求,督促家长和学生按要求佩戴口罩,保持清洁卫生、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正常作息,增强体质,做好自身防护。及时了解因疫情防控需要被隔离学生和其他原因未到校学生在家情况,给予关心关爱。

四、加强教育教学秩序管理

1.严格控制如升旗、跑操等聚集性活动。

2.错时安排不同学段和年级学生入校和离校时间,引导

家长在校门外接送学生。督促接送孩子的家长佩戴口罩。

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鼓励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正常作息,增强身体素质;对师生和家长开展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遮挡口鼻。

五、持续保持校园环境卫生

1.全面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洁,垃圾日产日清,保持干净、

整洁的校园环境,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

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2.对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等定期按指引进行消毒。遵照省疾控中心《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卫生清洁消毒指引(第三版)》,每天做好各类教学和生活、工作场所消毒工作,每天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3.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

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

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六、加强食堂疫情管控

1.提倡就餐人员分段错峰、分餐进食。可以班级为单位,

佩戴口罩,分批到食堂取餐返回教室或办公室就餐,也可以

分餐配送至教室、办公室,减少学生流动聚集。就餐时要保

持适当距离。

2.餐厅每次用餐后消毒1次,重点对餐具用品须按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进行高温消毒。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作用10分钟;红外线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作用15~20分钟;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3.强化后勤保障人员疫情防控意识,加强后厨监管,确

保所用食材新鲜、清洗干净。

4.食堂采购人员、送货人员和查验人员在工作期间做好

个人防护。加强对集体配餐单位监控管理,督促落实送餐到

校人员的健康管理和个人卫生防护。

5.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家

禽。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

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严禁非本校教职员工、学生进入校园,对所有进出校园

人员进行严格登记、测量体温,禁止未佩戴口罩或体温异常

人员进入校园。疫情防控期间一律暂停校园场地对外开放,

一律不举办与教学无关的聚集性活动。

八、疑似病例应急处置

1.师生如发现有疑似新冠肺炎早期症状(如发热、乏力、

干咳等)和异常情况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学校疫情报

告人报告,并戴上医用外科口罩。学校立即向新区教育卫健

局、公卫中心报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续相关工作,做到早

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

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3.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

掌握其健康状况。

[责任编辑:凌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