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所城:一座古城藏着深圳的百年心事

大鹏所城,深圳的“文化之根”,更是深圳别称“鹏城”的由来。

大鹏所城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28日讯(记者 谢小蕾)大鹏所城,深圳的“文化之根”,更是深圳别称“鹏城”的由来。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大鹏所城,是国内现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卫所遗存之一。作为深圳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文化根脉深厚,这里自古便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兵将,融合了如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海防文化,诞生了深圳最早的移民文化。

六百年前的海防要塞

要想走进这座古城,首先要了解藏在古老城墙背后的海防历史。大鹏所城全名“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敌的历史,也是深圳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保护级别最高的历史遗产。

大鹏所城整体格局保持完好

明清时期,为抵抗倭寇保卫海岸线,大鹏所城官兵屯田守城,巡洋缉盗,守卫着南中国海的门户,涌现出无数英雄。明代大鹏所城有武略将军刘钟、徐勋,清代大鹏所城有赖氏“三代五将”、刘氏“父子将军”等明清两代十几个将军,为大鹏所城赢得了“将军村”的荣誉。

振威将军第

将军多,“将军第”也特别多。在大鹏所城,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是“振威将军第”,这是当年林则徐的手下赖恩爵将军的府第,他曾取得我国近代抗英战争中第一场胜利,即“九龙海战”,因其战功卓著,故此被封为振威将军。

在宁静古朴的街巷中,还有序分布着11座明清两代“将军第”。正是这样一处岭南海防卫所,拥有这样一群民族英雄和如此的家国情怀,一代代所城人续写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丽史篇。

红色印记中的英雄赞歌

诞生过无数爱国将领的大鹏所城从不缺少英雄,走进近代,面临国家蒙难、民族危亡的局面,大鹏半岛血脉中深藏的爱国主义发展出了辉煌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历史。

刘黑仔塑像

走进位于所城东门巷6号的刘黑仔旧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身着便衣、手握短枪的塑像,这位便是年仅27岁的“中国英雄游击队长”——刘黑仔。刘黑仔本名刘锦进,因为身体结实、皮肤比较黑,所以人们称他刘黑仔。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刘黑仔积极抗日,在香港被日本侵略军侵占期间,他率领短枪队沉痛地打击了侵略者。

刘黑仔旧居通过艺术、科技化手段再现刘黑仔的故事

三层高的小楼凝聚了刘黑仔英勇的一生,不同于枯燥乏味的“演讲式”说教,小楼里随处可见的2D化视错觉创新陈设、墙绘、“场景+投影”等艺术、科技化手段,生动再现了刘黑仔可歌可泣的过往岁月,让游人全方位了解这位省港闻名的抗日“神枪手”的英雄事迹和东江纵队红色历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达12年的烽火岁月里,所城英雄辈出,除刘黑仔外,还涌现出了名门革命者赖仲元、满门英烈戴卓民家族、前赴后继的柯彩凤母女以及曹安、罗贵、黄月娣等许多杰出革命英雄。

现代发展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走进新时代,大鹏所城有了一个新的标签——大鹏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近年来,大鹏新区充分统筹资源阵地,基于大鹏所城丰富的红色文化、充裕的活动空间和超高的人气人流,将在大鹏所城打造“1个核心服务展区+n个平台”,10万平米超大型、有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位于大鹏所城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75年历史的古书房——怡文楼将打造成核心服务展区,展现大鹏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健体服务等工作;刘黑仔旧居、东江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红色街区—戴屋巷”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打造成“面向群众没有围墙”的理论宣讲平台;大鹏自然童书馆、方知书院等文化场所,将打造成“生态特色儿童友好”的教育服务平台;具有百年历史的“所城—坝光”大鹏古道,将串成“山海相连古今结合”的健体服务平台;城隍庙、北门广场文化中心等非遗文化基地,将打造成“非遗文化百年传承”的文化服务平台;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大鹏海防博物馆等游客集聚地,将打造成“文明使者”守护古城的志愿服务平台。

登上城楼,放眼大鹏所城,城内的所有格局、街道及建筑都保存完好,战争虽早已过去,但大鹏所城依旧在书写着自己的新故事。

[责任编辑:周维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