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胆、小粿子、小毛蟹……深圳大鹏娃该叫啥

近日,各地的网友用家乡有代表性的美食特产,给自己也取了可爱的昵称,物产丰富的大鹏,当然也不能落下,最能代表大鹏的美食是什么呢?

深圳新闻网2024年1月15日讯(记者 周维朕)近日,来自广西的11名孩子在东北的游学之旅爆火全网,网友们亲切地称孩子们为“小砂糖橘”。“云南小菌子”“贵州小茅台”……各地的网友用家乡有代表性的美食特产,给自己也取了可爱的昵称,物产丰富的大鹏,当然也不能落下,那么最能代表大鹏的美食是什么呢?

海胆粽深圳市市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澳人自古就有端午节吃海胆粽、看海上龙舟的特有风俗。每年农历二月,此时的海胆品质最好,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最高,用海胆包粽子,别具独特风味。海胆对海洋水质的生长环境极其挑剔,由于南澳海域水清岸美,水质极好,这里的海胆肉质相对更鲜嫩,味道更清甜。

南澳海胆粽,不只是简单的粽子,还是一道市级非遗美食。厚厚的海胆,佐以精心挑选炒香的花生碎、虾米、瑶柱,成就属于大鹏的一道经典美味。

葵涌客家茶果(深圳市市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史籍记载,葵涌客家人从康熙末年开始聚居,而茶果更是从葵涌客家人定居后,就成为当地节假日及婚庆喜宴必不可少的美食。从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农历四月八、端午节、农历六月六、中秋节、冬至到宴席和月子,葵涌客家人都会制作不同的茶果。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葵涌的过程中,沿用中原传统小食制作技巧,结合当地居民的经验,不断积累、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

濑粉仔(大鹏新区区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军士多来自南方诸省,喜食米粉。因条件所限用独特方法制作的“濑粉仔”,通过长期传承、演变,制作工艺日渐提高而成熟。到清中晚期,“濑粉仔”已经成为大鹏所城独具特色的著名食品。

将调好的粉浆盛入椰壳以手摇动,随后米粉浆从椰壳下方孔中流出汁液的工艺被称为“濑”粉技艺,以此方法制作的米粉则被称为“濑粉仔”。煮粉的汤料除了通常选用新鲜土猪肉、鸡肉熬制以外,还加入大鹏湾海虾、鱼鲜、干贝和海胆,使濑粉仔特别鲜美。

打米饼大鹏新区区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鹏打米饼自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逐渐形成,已有600多年历史,一直传承不衰。明清时期,行军打仗常需携带干粮,一些家属为满足所城将士需要,将大米磨成粉,以水调和做成饼,放在铁锅里,用柴火烤熟成为米饼,不但便于携带,更能保存较长时间。但这样做成的米饼既硬又粗糙,咬起来很费力,而且没有味,不好吃。大家又先将大米用开水浸泡,再用石磨磨,还在米粉中加入糖水、芝麻、花生等原料。烤出的米饼金黄松脆又香甜可口。

后来又发明了木模,还在模子里刻上吉祥的文字、图案;用木锤锤紧放入模子里的米粉。因此称为打米饼。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打米饼又从单纯的军粮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鹏所城民众在春节等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都流行制作打米饼。

绿丸仔大鹏新区区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传在明清时期,每逢过年过节,大鹏所城里,家家户户都做出各种各样好吃的,互相交流美食技艺。起先有人把大米同绿叶蔬菜混合起来用石碓捣成粉,做成绿色的米粉,颜色嫩绿,十分好看,但是吃起来口感不好,而且容易煮烂;后来有人想到在大米中加上糯米后进行制作,吃起来口感滑爽,色泽也更鲜亮;再后来又有人在汤中加入肉、海鲜等等,味道更加鲜美,逐渐成为大鹏所城里一种特有的美食。

因为颜色嫩绿鲜亮,原料大多出自自家菜园,也叫绿园仔。由于绿丸仔色香味俱全,大家都特别爱吃,每逢年节,大鹏所城周边几乎家家都做,于是这个绿丸仔制作技艺就从明朝一直流传到现在。

将军鸭

清道光年间镇守所城的赖恩爵将军逢年过节或打仗凯旋时,总是大设“将军宴”款待归来的将士和四方乡邻。将军鸭是宴席上最具代表性的菜肴。

将军鸭一般会选择用肉质比较紧的本地鸭子,蒸好以后淋上秘制的酱料。因为鸭子是蒸熟的,所以肉质还是会很紧致,鸭子本身的香味也不会流失,一口下去鸭子本身的香味会飘满整个口腔。

毛蟹

在大鹏半岛咸淡水交界的水域,栖息着可以和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的本地毛蟹。别看它个头小,每年中秋之后到翌年春节前都是膏满黄肥的。

为了突出膏的香味,当地人用油焗方法来炮制毛蟹,将豉油的香咸焖进毛蟹里,又将蟹肉变得更加紧实。掰开焗得金黄的蟹壳,嘬上一口,美味和幸福溢满唇齿之间。

还有海胆炒饭、窑鸡、本地盆菜……得到山海馈赠的大鹏还有许多特色美食等着大家来品尝,“小海胆”“小粿子”“小毛蟹”……你更喜欢哪个称呼呢?

[责任编辑:古亮宇 吴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