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细胞图谱研究成果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发布

近日,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细胞图谱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深圳大鹏新区的国家基因库以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发布会现场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4月19日讯(记者 凌安儿 通讯员 徐永敏)近日,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细胞图谱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深圳大鹏新区的国家基因库以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维才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等相关负责人,华大集团管理层和研究团队以及媒体朋友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成果发布。

该研究成果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深圳国家基因库、英国剑桥大学等来自6个国家的35个科研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相关成果也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正式发表。这张图谱是由研究团队基于华大自主研发的单细胞建库和测序平台对成年猕猴的45个器官约114万个细胞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分析后绘制而成。基于该图谱,将能构建包含新冠、乙肝、狂犬病毒等126种病毒易感细胞类型的病毒数据库。这就像一本“病毒字典”,可以通过它快速查询病毒最有可能侵染的细胞类型,同时看到该细胞类型可能分布的器官。有了它,医生在检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肺部情况的时候,可能也会同步检查肾脏、肝脏和胆囊,因为“病毒字典”里提到,这几个器官同样分布有新冠病毒可能感染的细胞。

非人灵长类动物细胞图谱

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深圳国家基因库作为落户大鹏新区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不仅在基因的存、读、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科研人员攻坚科研堡垒的硬核武器,希望深圳国家基因库和华大基因及其科研团队能够继续发挥资源共享、合作互惠的精神,让更多科技工作者知道、了解并善于使用基因库的资源,进一步增强深圳国家基因库在科技攻关中的效用,为全球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近年来,大鹏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大鹏新区关于加强科技研发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措施》,扶持措施全面涵盖了企业和个人,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2021年,新区企事业单位新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6项,省级科技奖3项,市级科技奖6项;发明专利授权量达871件,同比增长109.90%,增长率排名全市第二,有效发明专利十年以上维持率66.51%,连续12个月排名全市第一。深圳市委市政府已在大鹏新区规划建设了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双谷”驱动发展引擎,目前正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继深圳国家基因库、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相继落地大鹏新区后,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等在新区的选址和土地整备等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接下来,大鹏新区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更舒适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环境,将市委市政府在大鹏新区规划建设的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打造成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的“双谷”驱动发展引擎,助力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朋友们在大鹏新区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并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大鹏新区得以转化,让大鹏新区成为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们创新创业的乐土。

[责任编辑:周维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