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7来源:读特作者:翁惠娟 韩文嘉 林洲璐 李丽 李东明
1974年从化州县环城中学完成高中学业的陈出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阶段的学习积淀,并回到化州县河东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右二郑齐明) 事实证明那位监考老师的眼光十分准确,当年,郑齐明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
从那时起,胡志民就将上大学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实现理想,他和同学们在初中三年中一直非常用功,发奋学习。但1966年文革爆发后,他们的学业被打断,得知自己的大学梦被粉碎,许多同学甚至抱头痛哭。
学上不成了,胡志民和同学们进了农场,开始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那时候工资仅仅够吃饭,日子很苦,很多人都对前途感到迷茫,但我们几个上中的同学因为年纪小,还一直还想着校长的教诲,对未来抱有希望。”因此,在下了工以后,他们既不打牌,也不抽烟,全部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只为有一天能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四年的上山下乡结束后,胡志民被分配到一个中学当语文老师,终于能够回到校园,他竭尽全力想当一名好老师,但收效甚微。“当时中学的教学秩序基本都被文革破坏了,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而且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因此,在1977年底获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的心情不啻于拨云见日。“我知道,我是铁定要去参加高考的,这是我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
当时距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很仓促,胡志民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复习,一般都要复习到夜里一两点钟。高考的那两天,他每天骑了单车去考试,中午回家吃完饭,下午再去。作文题他记得是二选一,他选的题目是“在这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写了自己学校一年来恢复教学秩序,发动学生们努力学习的见闻。
“我记得试卷的纸质量特别好,从来没用过这么好的纸。”胡志民说,后来他才知道,国家一下子组织这么大规模的考试,考试用的纸不够了,最后把印《毛泽东选集》的纸拿来当考卷。
成绩放榜,胡志民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这是他填的唯一一所学校。他有一名学生也同时参加高考,也同样考上了复旦。那一届的大学生年龄横跨十几年,他们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入学时已经30多岁,是三个小孩的父亲了。“当时这批大学生入学时大多有理想,也有阅历,毕业后,这批人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输送了大批有经验的青年知识分子。”
胡志民(左二)与同学们在校门口留影。
编辑:林玟珊
上一篇今明两天 深圳市民可以免费骑摩拜单车下一篇深圳4天接28宗中暑报警 专家:出现中暑应隔离热源及时补水